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59 專欄刊登

一名記者了,更為準確一點來說,是一名專欄作家了。他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將自己的經歷和意見分享給每一位讀者,資訊交換的橋樑構建起來之後,影響也就產生了。這也意味著,他擁有了改變某部分人想法的可能——哪怕僅僅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哪怕僅僅只是很小很小的可能,但至少,他具備了改變世界的機會。

這才是進入新聞行業最重要的動力。

“十四,給我看看。”陸懷瑾開口說道,讓陸離不由愣了愣——陸懷瑾居然也稱呼他“十四”,這著實是……

陸離不由輕笑了起來,然後把報紙遞給了陸懷瑾。比起口語來說,他們的閱讀能力明顯要出色多了,這似乎是中/國式英語的共通點。

“l先生,讀出來,讀出來!”身後傳來了弗雷德激動的聲音,“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十四的專欄啊!”聚集在周圍的人著實太多了,每個人傳閱一次,耗費的時間絕對不在少數,還不如統一閱讀出來。

陸離攤開了雙手,“夥計們,這不是一個魔幻故事,這是一篇關於文化的嚴肅專欄,你們不會喜歡的。”雖然說在撰寫過程裡,陸離儘可能以輕鬆詼諧的筆觸來完成這篇專欄,而且主題也頗為平易近人;但歸根結底,這是一篇報紙的專欄,內容還是比較嚴肅的。

可是陸離的勸告卻沒有人在意,大家都同時朝陸離揮了揮手,嫌棄地將他趕走,這著實讓陸離哭笑不得。

陸懷瑾將報紙遞給了弗雷德,“你們來讀吧,我的喉嚨也無法大聲。”

陸離搖了搖頭,離開了沙發,耳邊傳來了弗雷德大聲朗讀的聲音,“當我們出現在一個派對上時,到底在期待什麼呢?酒精,毒/品,音樂,美女,泳池,還是自助餐?”第一句話就讓大家鬨笑了起來——沒有人會在派對上期待食物。

來到了門廊裡,陸離撥通了茱莉亞-希金斯的手機,電話僅僅只響了兩聲,茱莉亞就接了起來,“茱莉亞-希金斯,請說。”

雷厲風行的風格依舊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這裡是十四。報紙的樣本我收到了。我只是打電話過來,說聲謝謝。”

“報紙,對。”茱莉亞立刻就反應了過來,“這篇專欄反響不錯,過去這幾天時間裡,我們收到了不少郵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少人都抱怨,為什麼沒有自己州的文化反饋。”這篇專欄同樣刊登在網路版上,所以收到了不少迴響,“出乎意料地,人們對其中折射出來的文化現象都頗為感興趣。”

“這就是我們的初衷,不是嗎?”聽到了茱莉亞的肯定,陸離心情輕快了起來。當初他之所以想到撰寫這個專欄,就是因為取材於生活,內容就是他自己真實感受到的東西,不見得多麼深刻,卻足夠真實,而且能夠折射出社會的某個片段。

尤其是現在全球化程序已經普遍化了,即使是山溝溝裡的居民,透過電視或者網路,也可以接受到來自全球各地的資訊。越來越多人渴望瞭解不同的文化,也願意瞭解不同的文化,至於能否接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可以說,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茱莉亞點點頭表示了贊同,“這個專欄的第一篇確實不錯,第二篇什麼時候可以釋出?”

在短短三天之內,他們就收到了將近五百封郵件,這對於“紐約觀察者報”這樣一家小報社來說,著實太過難得了,尤其是他們沒有釋出什麼值得關注的八卦新聞的情況下。所以,第二篇自然而然就提上了議程。

“我上週已經發郵件給你了,記得嗎?”第二篇陸離早早就寫好了,經過潤色修改之後,就發給了茱莉亞,一直沒有得到回應,陸離在陪同著父母,所以也就沒有追問。

“上週?”茱莉亞回想了一下,“稍等。”然後就開始開啟了郵件,敲打了一下鍵盤,“噢,對,我已經收到了,不過因為一直比較忙碌,還沒有來得及我等會就瀏覽一遍,然後給你回郵件。第三篇你可以準備起來了,我會拿著第二篇去見總編輯的,看看能不能提前給你敲定一份合同。”

這是一個意外驚喜,雖然“紐約觀察者報”僅僅只是一家小報社,但聘用專欄作家的工作也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在陸離才撰寫了一篇文章,茱莉亞就願意和總編輯交談,這著實是一個再好不過的訊息了。當然,即使總編輯點頭了,陸離拿到的也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短期合同,三個月或者六個月。

“那就再好不過了!”陸離也暢快地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