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拜,才拿起供桌上的東西遞給她看。觸手冰涼,這是一塊不規則形狀的鐵,表面凸凹不平,估計有半斤多重,實在看不出這是什麼東西,青瞳看了一眼林逸凡,林逸凡半晌才道: 這是從元帥骨灰中撿出來的,元帥身中一百餘箭,已經不成人形,火化後,筋骨盡成灰燼,這些鐵箭頭不能煉化,凝成這麼一塊!參軍 他也跪下, 不能怨武本善將軍,你不知道,元帥 是被朝廷害死的啊!是被他效忠了一輩子的皇上害死的啊!
青瞳頭腦一暈,手中鐵塊劇烈顫抖。這就是父帥 這就是手把手教她本領,舍了自己也要護著她的人 這就是讓她又敬又愛、心中當成生父一般的長輩 雖然她預計周毅夫必有變故,然而沒有事到臨頭,總是抱有希望,這個冷冰冰的鐵塊擺在眼前,她的希望驟然倒塌,全身都沒了力氣。青瞳眼淚奔流而下,惡狠狠轉向林逸凡,道: 父帥是誰害死的
四十九、不救
藉著剿匪的名義除掉周毅夫其實不能說是景帝的本意,這個軟耳朵的皇帝聽了左丞相一派朝臣輪番奏章轟炸,懷疑雲中大災後,許多匪人都暗中投靠周毅夫。所以他才下旨要求定遠軍剿匪,然而周毅夫剿匪的成績不能讓他滿意,似乎證實了周毅夫包庇匪人,於是他又在楊予籌的鼓動下,派出相當數量的官員暫時接收定遠軍各軍將領的職務。打散編制分別行動去剿匪,官員派的多了些,武本善的前鋒軍就分到了兩個。這些人剿匪的方式前面已經提到了,他們並不敢去追擊真正的悍匪,而是抓些因為飢餓鬧事的牧民,最後撒開了手,老老實實在家裡的平民也要抓了。
這樣大規模的抓匪行動又換來周毅夫一封血書,詳細說明邊關現在的情況,懇請皇帝調回這些京官。
景帝一接到他的奏章就噁心,上次蕭圖南進逼京都,他就收了周毅夫八道血書,二十多天快馬送到京城,血跡早成暗褐色,腥味刺鼻,他都不想用手拿著看,心中先生反感。勉強看了內容,不管說的怎麼客氣,實際上就是要皇帝把這些人領回去,別給他雲中添亂,景帝御筆飽蘸硃砂,直接批了一個大大的斥字,顏色遠比血書鮮亮,又下令周毅夫必須約束部下協同剿匪,如若不聽,即刻論罪。
其實這件事情從皇帝的角度來看還可以理解,即便景帝不討厭血,這般瀝血上奏的舉動對於周毅夫是表決心,對於皇帝則是一種無形的威脅,沒有當權者會喜歡這種感覺。景帝喜歡的是順著他心意的臣子,周毅夫在這方面的能力遠比不上領兵作戰的能力,何況在景帝心中,周毅夫一直是要密切防範的物件。
要周毅夫約束部下,是因為景帝同時接到邊關京官的報告,定遠軍軍中原將領不服調動,已經和他們產生數次衝突,甚至有一個呼林的千總在大庭廣眾下將京官一刀宰了。這個呼林的千總事後服了軍法,但是他的部眾和同僚群情激奮,若不是周毅夫及時趕到鎮壓,當時就是一場軍變。其實呼林守兵在城中多有親眷,那個千總也是因為親人被殺才怒而殺了長官的。這些京官的所作所為,若按照周毅夫制定的軍法,個個都不用活了,周毅夫不顧京官威脅,連斬數人,這才立下軍威,迫使這些京中來人不敢明目張膽胡亂栽贓。
這樣做當然得罪人,京中派來的官員和親兵,多是朝中大員的親信子侄,景帝很快接到他們聯名密奏,說周毅夫圖謀不軌,有謀反跡象。景帝拿著或真或假的證據到朝堂討論,結果大出他所料,京中朝臣分成截然兩派,以王敢為首的朝臣人數雖不多,卻個個敢拿身家性命為周毅夫擔保。另一派雖認為周毅夫真有反心,但沒人敢提議殺了他,景帝這才知道定遠軍在國中的威懾力遠超他預期。
楊予籌恰在這時一句話說到他心裡: 即便周毅夫沒有反叛,通匪是無疑的,若打聽到萬歲曾在朝中懷疑他叛亂,一定會心慌,他既然有不請旨就誅殺京官的膽子,臣深恐他鋌而走險,率部南下,那麼國中何人可敵 萬歲的江山危矣! 於是景帝採用了楊予籌給他謀劃的計策,表面安撫定遠軍,並派出了楊相的侄子楊洹去邊關轄制京官。
別人還聽他轄制,但是在這些京官中,寧晏的族弟寧理官職本就比楊洹高,而且他手段高明。他把分到手下的定遠軍人馬派去大漠追擊匪徒,大漠路途遙遙,別說匪人隨便往哪裡一躲就不好找,就是追上也要十天半個月。他自己帶來一隊親信,在城中剿匪不動用定遠軍人馬,也不似其他人一樣暗地出動,偷偷抓幾個百姓冒領軍功,而是故意把糧草運到饑民的村落邊,又不設守兵,引誘飢餓的村民偷竊,等幾日後家家都有糧食,再圍住村子按戶搜查,他信奉死無對證,是個只要人頭不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