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一層樓,他們除了種植經營蔬菜業外,也開始外延發展多種經濟,比如人工種植“葛藤”,在山坡上開闢葛根生產基地,還辦起了汽車運輸隊、建築隊、磚瓦廠等,但都還是起始階段,沒有形成規模,於是,李銘就給他們出主意,除了整個楓樹灣外還要在附近村莊搞“土地流轉”,也就是說,把農戶承包的土地,以每年不少於人家年總收入的前提下,轉包過來,又讓他們自願地來合作社或蔬菜基地務工,給他們按計件發工資,這樣不但解決了合作社和蔬菜基地發展的土地不足問題,同時也增加了被轉包土地農戶的經濟收入,實現了真正的雙贏,還為農村農民增收做貢獻,當地鄉鎮和縣政府雖然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但也沒有理由不支援。

於是整個楓樹灣和附近的村莊都沸騰起來了,就像上世紀“大躍進”和“合作化”那麼熱火。但像荷父那樣年紀經過那事兒的人都清楚,上世紀58年“大躍進”和“合作化”是怎麼回事,彼時的“大躍進”和“合作化”同今天的農民自願組織起來,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個年代的事兒完全是官家鬧起來的,老百姓就像牲口一樣被當官的趕來趕去,毫無自己的願望可言。而這次的做法卻是楓樹灣村和附近的農民自願組織起來的,沒有什麼幹部來指揮,最多也只有李銘這樣的人作為王達敏的朋友來幫幫和指導的,他雖然是縣委領導,但從來沒有以什麼組織或政府的名義說什麼,可是大家卻極願意聽他的話,他說,農村要發展,還是要組織起來,一家一戶經營是很難做強做大的,老百姓也很難全面奔小康和富裕起來,還是搞“土地流轉”和走“專業化”生產形式,才能使大家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發揮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利好的最大化。大家聽了覺得他說的在理,都點頭稱是。有人就請教他,到底要怎麼組織起來呢?

他回答說,還是要靠公司加農戶的形式,農民自願組織起來,走分工合作之路。但一定要自願,不能勉強,什麼事一勉強,就壞事了,具體做法還是要建立一個經濟組織,然後選出自己滿意的當家人和工作班子,按照大家的意願來辦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農村奔小康和共同富裕找到新途徑。

大家聽了以後都說,李銘這位領導真的跟別的領導不一樣,從不搞強迫命令,我們信得過,要是當領導的都像他一樣就好了。

第十四章 意外災難

正值王達敏他們在楓樹灣掀起蔬菜創業旋風,走農村重新組織起來浪潮的當口,老天爺卻給他們開一個大玩笑,恐怕這也是命運有意地作弄和考驗他們一回吧。好事多磨。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受全球性“厄爾尼諾”氣候的影響,南方閩浙贛一帶經常出現極端氣候。按說都進入春末夏初了,農田裡的作物已是三個指頭夾田螺十拿九穩到手了,誰都不會料到這一天卻降了一場大冰雹,把楓樹灣的“大棚蔬菜”十亭砸了九亭,弄得到處慘兮兮地不忍卒睹。

這天上午,王達敏和經營“大棚蔬菜” 的一撥人,包括荷父、麗麗他們都在“大棚”裡給小菜苗裝營養袋,總感到天氣悶熱的厲害,麗麗趕緊去把四處的通風口薄膜都掀了起來,但還是覺得待不住人 。王達敏說,氣象預報說今天午後有暴雨,上午我們趕快把這活兒弄清爽,下午就不要入棚了。

大家都同意,於是各自都抓緊了手頭上的工夫。

事情一做結束,大家趕緊鑽出棚子,瞧著每一個人身上的汗,簡直就是像被淋了一場大雨,衣服都溼透了。尤其是麗麗穿得是薄衣薄褲,現在的情形就像雨後的“維納斯”,活脫脫地展現在王達敏和大家面前,大家怎麼看風景就不說了,可王達敏也就是那麼一瞄,心裡只是不禁地一緊,脈搏和心跳陡地加快了,但他很快就把自己打住,不再瞅了,趕緊手搭涼棚地看著天空,車轉身問荷父道,爸,這天氣會下多大的雨呀?

荷父應道,壞了,你們忘了“春夏日頭毒,冰雹天上逐”這個農諺,恐怕不止是暴雨,還會有冰雹呢。

王達敏擔心地又問,真的這麼靈呀?

最好這回不靈,可我總覺得有些不對頭。荷父不無憂慮地說。

啊,會下冰雹,那可怎麼辦?王達敏驚詫。

麗麗說,是啊,若是下小冰雹還好,下大冰雹可就不得了。

王達敏想到這裡,冷不丁一個寒戰,又想,我們不會這麼倒黴吧,這蔬菜出棚前都在地上,普通菜地裡也多半是冬秋菜,都沒有出貨,要是冰雹砸下來,損失可就慘了,等於大半年裡要白乾了呀;再說,這麼大的面積;連預防的措施辦法都沒有啊。可他嘴上卻說,但願不會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