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中(正)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昨夜攻瀋陽,據東京訊息,日以我軍拆毀鐵路之計劃,其藉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闢之,近情盼時刻電告。中正叩皓戌。”
同日(19日),南京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在蔣缺席的情況下召開緊急會議,主要內容為請蔣即刻回京,並向日方提出抗議。
回到南京已是9月21了,蔣委員長即刻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緊急會議,商討對日方略。
在19日中央常務會議上,面對各方提出的意見,一致認為,主張以日本侵佔東北的事實,先行提出於國際聯盟與簽訂非戰公約諸國,訴諸公理,同時團結國內,共赴國難,忍耐至相當程度,乃出於最後自衛之行動。會議決定:“(一)外交方面,加設特種外交委員會,為對日決策研議機關;(二)軍事方面,抽調部隊北上助防,並將討粵和剿共計劃,悉行停緩;(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張繼、陳銘樞三人赴廣東,呼籲統一團結,抵禦外侮;(四)民眾方面,由國民政府與中央黨部分別釋出告全國同胞書,要求國人鎮靜忍耐,努力團結,準備自衛,並信賴國聯公理處斷。”
一直認為英美不會袖手旁觀,和剿共大業為先的蔣委員長,贊成了會議的決定,併發往全國各地。
9月22日,國聯電請中日兩國各遵承諾,早日撤兵保僑,並由英法德意西等國代表繼續處理本案。
因此9月22日,蔣委員長在南京國民黨黨員大會上發表《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的演說:“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此刻暫且含忍,絕非屈服。如至國際信義條約一律無效,和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該忍之最後地步,則中央已有最後的決心與最後之準備,屆時必領導全國人民,寧為玉碎,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和國家人格。”
9月23日,國民政府《告全國同胞書》“政府現時既以此次案件訴之於國聯行政會,以待公理之解決,故已嚴格命令全**隊對日軍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亦一致誥誡,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然為維持吾國家之獨立,政府已有最後之決心,為自衛之準備,決不辜負國民之期望。”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採取了忍痛含憤,訴諸國聯,彌合分裂,準備抵抗的方針。這一方針雖然不僅沒有對日軍侵佔東北立予抵抗的內容,並且還令全**隊對日軍避免衝突。
九一八事變後,以《申報》為首的報刊代表中國民間在國內掀起了號召抵制日貨,要求抗日救國圖存的聲音。9月20日《申報》3。4版刊登了《日軍大舉侵略東省》新聞
訊息傳出,全國大譁,都不敢相信。報紙電文等紛紛指責東北軍和國民政府的無能,全民再一次掀起了抗日熱潮。
日本對國聯及中國內等情形而不顧,加緊全面佔領東北的腳步。馬占山在接到被臨時任命的黑龍江省保安司令後,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
張學良在事件爆發後離開奉天,帶領屬下轉移到錦州。民國20年10月8日,關東軍派出12架轟炸機空襲錦州。對此,南次郎陸軍大臣依然對若槻禮次郎首相聲稱“由於受到中**隊的防空炮火攻擊,才不得已採取自衛行動”,此後關東軍發表公開宣告,宣稱“張學良在錦州集結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將對日本權益造成損害。為了儘快解決滿蒙問題,關東軍有必要驅逐錦州政權。”此後,幣原主張的國際協調主義外交政策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日本越來越強硬。
黑省淪陷後,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於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12月2日,國民黨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國的公使說:它同意把自己的軍隊撤出錦州和山海關,但是有一個條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國滿意的保證,即要求三國保證中立區的安全。有了南京政府的表態,張學良急不可待地直接與北平日本公使館參事就此事進行具體交涉。但這種交涉不僅受到南京方面的反對,而且也無法從日本方面獲得妥協的條件,日方堅持東北軍必須全數撤出錦州。
錦州中立案曝光後,遭到各界人士和學生群起反對,國民政府外交部於12月4日被迫急電施肇基宣告放棄中立案,'同時還要表示:日軍如進攻錦州,中方將實行自衛。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也已就此作出決議,強調“如日軍進攻,應積極抵抗”。
抗日挺進支隊的營地,現在已算初具規模了,各種物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