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安無事度過一夜。
翌日清晨
宋歡四人也隨著標行一起啟程出發前往建安郡。
因為王大宇的原因,宋歡此行雖然不趕時間,但王大宇或許有應激後遺症,有傅淵之陪同會好很多。
如此,她們也只能跟著隊伍,只要到了建安郡就好了。
建安郡
碧水丹山
巖峰交錯,溪流縱橫。
南麓溪貫穿其中,蜿蜒十數里。
極具特色的地勢風貌,每年充沛的降雨量以及溫潤的氣候,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建安巖茶。
至於它的溫潤氣候形成,得多虧了一山脈。
它海拔高約七百丈,山峰延綿橫亙。
上擋北方欲南下的乾冷寒流,下截東南沿海的溫溼海風。
建安郡的獨特地貌是孕育巖茶的生機所在。
這裡哪怕巨石凹槽裡一小撮少得可憐的土,也有植物奮力生長。
就算巖壁上只是薄薄一層苔蘚地衣做養分,也要熱烈地長出一壁幽幽花草畫卷。
也正是在這種優渥生態下,才長出了歷來為人稱道的建安巖茶。
建安郡植茶之土很不一般。
它是由岩石風化而來,有細砂、有石粒,也有石塊。
隨便抓起一把土一放,沙礫全部落回土地,沒有一絲黏膩。
它不同於我們固有印象中的土壤,一旦著手,難以拍盡。
此土壤與茶經中所描述的正好對應,“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石,下者生黃泥。”
建安郡獨特風貌不僅孕育出獨特的巖茶,還是儒釋道三教所寄宿之地。
千丘萬壑,峰巖嶂疊的地方,最符合道教崇尚隱逸,避世修行的需求。
碧水環繞中忽而拔地而起的峰林景象符合他們對仙境的想象。
建安山岩的密度、硬度適於進行石刻造像,佛教利用它塑造了不少石雕大佛。
喜在山水中傳道授業解惑的儒家,也將書院建設在此。
其中最出名的書院便是紫陽書院。
在建安郡這個三教並立碧水流轉之地,儒釋道各自以此為道場修煉參佛講學。
而另一個令三教有共同語言可談的便是茶了,作為一種可令人思緒通達的飲品,茶,被三教的人飲用,且賦予它豐富深層的詮釋和表達。
建安巖茶與儒釋道之間的關係,就如千里馬與伯樂。
可以說建安巖茶能有如今地位,儒釋道有不可忽視的功勞。
真是談酒三杯,濃茶一碗,靜處乾坤大。
王大宇一路上給傅淵之他們介紹他所瞭解的建安郡。
對於儒釋道在建安郡的紮根他了解不深,但是那巖茶他可瞭解不少。
畢竟他家也是在那用有一塊茶園的人。
雖然不大,但是給自己喝,還有款待客人、送禮之類的綽綽有餘。
主要是這玩意兒主打的就是高階路線,他爹又不可避免的需要用這些茶來走禮,又嫌一年一年買太貴,而且還不一定買得到最好的。
這麼一盤算,那還不如把茶園買下來。
據說紫陽書院的學子們常常會結伴去南麓溪,圍爐談話,以南麓溪溪水烹煮巖茶。
可見其對茶的鐘愛。
當然,其中之最就是大家樂此不疲談論的巖骨花香。
巖骨花香是用於形容巖茶獨有的品質特徵。
花香對於品茶者來說是比較容易直接感受到的,諸如桂花,玉蘭,蘭香等花果香。
而對製茶者而言,要顯現並突出花香也不難。
對巖骨的理解則是一種不可言傳的韻味。
像花香不飄而紮實落茶湯裡的滋味表現。
不過這也是見仁見智了。
宋歡聽得一頭霧水。
宋爹移栽回來的那棵茶樹她不知道是啥品種,她就是覺得好喝而已,若說從中品味獨特的香味,那她確實是有些對不起它了。
不過,或許,它只是普普通通的綠茶而已呢?
茶樹:但人家也有尊嚴的!
傅淵之在府學期間因為一直和王大宇來往,好茶也沒少得喝,其中就包括了王大宇他家茶園的茶,名叢之一“金鎖匙”。
按王大宇一家的喜好,這名字估計就是他家買下那塊地的原因。
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也終於到達了建安郡。
宋歡四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