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聯排別墅”。陳代康告訴我,蓋這樣的房子,農民基本上不用掏錢,鄉里按戶頭算每個人補助2 500元到3 000元,從專案資金裡來解決。像修這個平房,大概也就是二三萬,我們給他補助的就是一萬多,剩下的他拆了舊房也就夠了。水、電、路都給他修好,公用配套也全部給他。戶型自由選擇,經濟條件稍差的修平房,經濟條件稍好的修樓房。樓房的標準每平方米大概就是1 000多元,也不高,一家一戶住起安逸。

我想,你說得倒是好聽,這房子看起也不錯,不過農民的事情我也是曉得一點的。他們安土重遷,不喜歡搬來搬去。老房子雖然爛一點,但是住慣了,也未必肯走。

陳代康說,剛開始我們動員的時候,老百姓一是不相信,二是不願意。群眾說,啥子喲,農民還有空調,哪裡有這樣的好事?天上掉餡餅了?都覺得不可思議。我們開了10多次會,進行協調,進行訪問,進行宣傳。我們宣傳小區建設的好處。好處體現在哪裡呢?第一個好處是人畜分開,專門為他們在房子對面另修了養豬場,豬兒問題解決了。豬兒集中飼養,再修個沼氣池,燃料的問題解決了,汙染的問題、環境的問題,也解決了。第二個好處是治安,我們治安都是聯防,小偷小摸進不來。第三個好處,就是小區離他們種的田並不遠,最遠的也就是1公里,所以老百姓還是很容易接受。以前,他們想住好房子又沒條件住,他們要自己修房子又不符合規劃的要求,現在他們的夢想一夜之間變成了現實,他們說“真是死了我都幹”。

我聽明白了。我問陳代康,你的意思就是說他也沒有離土,也沒有離地,也沒有離鄉,還讓他住上了城裡的房子,你還給他貼錢,所以他很開心?

村民李啟松接話說,就是這樣,我原來住在山邊上,沒有自來水,把傢俱買回屋頭(家裡)都感覺不協調,現在空調、浴缸啥子的都安起了。

李啟松的浴缸我看了,一看就沒用過。我懷疑是擺樣子,裝了給參觀的人看的。陳代康解釋說,主要是因為現在農民出去打工,豬兒不夠,無法生成沼氣,我們準備把豬圈租出去,讓別人來搞養殖業。這樣沼氣池就能啟用,李啟松到冬天就能燒水泡澡。

不過李啟松感受最深的,還是集中居住以後找活路、找錢(賺錢)更容易了。李啟松有一臺打米機,空閒時間幫別人打米。李啟松說,以前打米很艱難,現在方便了。因為有通訊工具,有手機了,聽到聲音就知道打米的人要來了。也可以發簡訊,就是有點貴。打電話一個月大概就是50元左右,接電話不收錢的,用“大眾卡”。

陳代康說,我們一個鄉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行動電話增加了300多部。

我問陳代康,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你們呢?

陳代康憨厚地笑了笑,說我們有一點加班費,不多。這是一個體制問題。我們的收入水平在目前來說算是比較低的,但我們在基層也習慣了。我們的收入雖然不多,還是覺得幹起來帶勁,有成就感。老百姓信任我們就有成就感。

潤物細無聲(2)

我問,老百姓信任你,擁護你,感到愉快,是不是?

陳代康說,是。我認為,推進城鄉一體化這個創舉,它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幹群關係融洽了,社會和諧了,群眾對我們政府信任了。在整個整理土地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不但農民在變,農村在變,幹部也在變,包括機關幹部、村社幹部。我們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鍛鍊,我們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在轉變。比如過去,在土地整理以前,我們經常出個通知、計劃,各個村往下發,那你就按這個通知、計劃去做。現在我們幹部思想變了,就是用民主協商的方式去解決。我們每出臺一個政策,都要和群眾商量,實施過程中也要和群眾商量。比如使用土地,讓老百姓搬遷,都要實行民主協商制。鄉幹部過去是命令式的,現在是協商式的。

我問,從命令式轉變為協商式?

陳代康說,是。在整個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都不是鄉上提出來說了算,都是和老百姓商量,大家同意了才算。這是第一個變化。

我問,第二個呢?

陳代康說,就是黨員幹部的責任感、責任心加強了。我們的黨員,我們的幹部都是劃分了責任區的。你的範圍是哪個村、哪個社,你的社員是哪些人,你就要負責幫助他們。就是說老百姓反映什麼問題,他這裡有一張單單,單單上有具體的問題,在多久之內要解決,你就要記下來,要解決。解決的情況怎麼樣,還要群眾簽單。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