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啟蒙】
時務學堂是中國第一所以宣傳改良、民主、民權為中心的學校,它是維新運動的重要標誌之一。梁啟超在該校擔任總教習期間,培養了蔡鍔、秦力山等一批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一直在改良和革命之間徘徊。變法的失敗,讓梁一直不停反省。“風雲入世多,日月擲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1902年,虛歲滿三十的梁啟超元氣淋漓,能量驚人,《新民說》、《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新史學》等著作更替橫空出世,在中國政界、道德界、學術界、文學界掀起巨大波瀾。
梁啟超對西方啟蒙思想家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意識到:“民德、民智、民力,實為政治、學術、技藝之大原”,政治制度變革的成功,其背後實際有一種更廣的文化支援,即為國民素質或曰“國民性”。因此,他提出要改造“國民性”,造就“新民”,並以“中國之新民”作為自己的筆名,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新民說》一文。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總結中國國民的落後性為:奴隸性、愚昧、為我、好偽、怯懦、無動、愛國心薄弱、作旁觀者等,他提出了兩種造就新民的方法,一是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是採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中國國民要具備有公德、國家思想、權利思想、自由思想、自治力、尚武精神、合群思想、義務思想、良好的私德等現代精神,方可成為中國新民。
梁啟超認為“民弱者國弱,民強者國強”,而國民素質則決定一國政體的優劣,正是由於中國民眾的落後性,使得中國只能由專制政府統治,陷入了暴政輪迴的深淵。鑑於此,梁啟超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培養中國新民的工作上來,他堅定的認為,“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
梁啟超閱讀西方歷史,讀到哥白尼的地圓之說開闢了美國,培根、笛卡爾的哲學掃除了歐洲數千年學界的奴性,他認識到“一國之進步,必以學術思想為之母,而風俗政治者皆其子孫也。”1902年,梁啟超寫下了《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一文,著重闡述了學術改變世界的偉大力量。
同年,梁啟超的《新史學》一文掀起了“史界革命”,梁也成為中國“新史學”的創始人。在《新史學》中,梁啟超將司馬遷、杜佑、鄭樵、司馬光、袁樞、黃宗羲奉為中國史學上的“六君子”,他激烈批判其餘史家多碌碌無為,“因人成事”,《二十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姓的“家譜”,是“地球上空前絕後之一大相斫書”。梁啟超主張,史學應為國民而作,用來記錄國民事蹟,宣揚國民精神。
梁啟超認為,文言文過於阻礙新思想在民眾間的傳播,因此他開始主張改造語言文字的革命,以利於文化普及,這就是“文界革命”。針對當時中國上層社會和文人中間文言文流行的現狀,梁啟超提出“今宜用俚語,廣著群書”,以此開啟民眾思想智力。
梁啟超在著文時,有意採用俗語寫作,一掃古板、僵化的文言之風。他的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文筆生動、活潑、新鮮,條理明晰,“縱筆所至不檢束”,筆鋒感情充溢,被當時人稱之為“新文體”。新文體的流行,為後來的白話文運動開啟了大局面。
梁啟超發起的“小說界革命”,徹底改變了小說在歷史上所處的尷尬地位。1902年,梁啟超創辦了中國第一份專門刊登小說的雜誌《新小說》,他不僅完善小說理論和開闢小說陣地,而且還翻譯、創作了大量的優秀小說,如《佳人奇遇記》、《義大利十五豪傑傳》、《新中國未來記》等。
1899年,梁啟超首次提出了“詩界革命”的主張。他提出新詩要有新意境、新語句,注重“新意境”與“舊風格”的結合。在《飲冰室詩話》中,他進一步闡述了“詩界革命”的理論。
梁啟超提出的“小說界革命”和“詩界革命”,大大提高了文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小說和詩歌也因此擁有了神奇的魔力,在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力。
梁啟超曾提出了一攬子的革命主張,比如戲劇革命、道德革命、提倡解放思想,倡導婦女解放、一夫一妻、不纏足、反對狹隘的民族復仇主義,提倡政治革命替代種族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