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二一邊安撫住馬剛,另一方面也動用自己的人脈發動一些媒體對李瑋及李瑋的作品《狂野時速》展開了攻訐。本文由首發看到好幾家文藝類或影視類報刊對自己的抨擊,李瑋當然曉得這是燕京圈那幫子文人又閒不住了。文人相輕這個說法不僅適合文壇,同樣適合任何一個文創行業,電影行業也不例外。
雖然電影最早是在東海市出現,但是真正成為一門藝術還是要感謝燕京圈那幫子電影先賢們的努力。因為燕京圈那幫子先賢的努力,電影在國內才出現了第一個黃金時代,整整三十年!而隨著電影藝術的世俗化,東海圈、南洋圈和海島圈也漸漸起來了,四雄爭霸的局面讓電影出現了第二個黃金時代,長達整整五十年!如果不是後來四個圈子撕的太難看,導致整個電影市場畫地為牢,愣是讓華夏國電影行業倒退了幾十年,花旗國的電影行業早被華夏國徹底打趴了,全球電影產業的唯一中心就在華夏了。
儘管那場大撕逼讓電影行業元氣大傷,可惜後來者並沒有接受教訓,四大圈子之間的矛盾還是存在的。燕京圈的電影講究宏大敘事,任何故事都要拔高到為國為民的境界方可;東海圈的電影則講究市場為先,所有電影都要尊重市場規律和民眾喜好;南洋圈和海島圈的電影都走向了一條狹長鬍同,南洋圈的導演極愛恐怖片、驚悚片和警匪片;而海島圈的導演則最愛青春片、女性片和各類實驗題材電影。
在李瑋看來,四大圈子都有自己的有點,也都有自己的缺點。宏大敘事的燕京圈導演很容易用力過猛,結果拍出來的電影就成了宣傳片;而太以市場為導向的東海圈也經常為了諂媚觀眾而拍了一大堆爛片;至於南洋圈和海島圈,已經完全陷入閉門造車的境界。所以李瑋覺得四大圈子真的是老大別說老二,何苦來哉!不過燕京圈畢竟是電影行業的第一個發祥地,再加上文化媒體多集中在燕京,因此燕京圈在電影業界裡的話語權還是很大的。
好在黃老二也知道李瑋手上媒體不少,為了避免全面交戰,黃老二也只讓幾家媒體去試試水。李瑋對於這種“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心態一向是懶得回應,而因為少了李瑋的回應,媒體的報道也就是打著棉花團上,因此話題也沒炒起來。
雖然營銷行業有很多技巧可言,但是大家也清楚所謂“一力降百會”。而在營銷業中,“一力”就是“錢”。在李瑋不及成本的砸錢之下,簡單粗暴地就讓《狂野時速》高頻次地出現在受眾面前。本來《狂野時速》就不是一部爛片,而如今又有各種宣傳資源加持,於是這部電影就成了社交媒體上不得不談的一部電影。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好女人壞女人》的關注度和討論度都直線下降,讓馬剛又忍不住摔了一個杯子。而黃老二看到這樣的宣傳手段,也惟有苦笑。兄弟影業當然有應對辦法,那就是也跟著砸錢就是了。但是兄弟影業雖然也是國內一線電影公司,但是越是大電影公司在費用方面卡得就越嚴格。何況為了分攤製片風險,兄弟影業也採取了“大瀑布製片”方式,因此兄弟影業的現金流其實也是非常緊張的。
黃老二知道沒有辦法和李瑋這個大土豪比燒錢,於是只好又刷了一次臉,找了幾家燕京圈的媒體給馬剛安排一下專訪。馬剛也不是傻瓜,一方面在媒體上繼續大肆抨擊李瑋沒有規矩,另一方面也光明正大地蹭熱度。橫豎現在《狂野時速》火得一塌糊塗,蹭熱度的人太多了,自然也不多馬剛一個。李瑋看到最新的報道,也就是笑笑放開了。
因為《好女人壞女人》比李瑋的電影先上映,所以李瑋也特意在首映日去看了下電影。李瑋帶著口罩出現在影院的時候,倒也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東海的確有不少人喜歡在公開場合戴口罩,再加上李瑋的裝束就和一般的白領男生下班後差不多,故而李瑋順利拿著網路訂票進入到放映廳。還別說,馬剛的口碑還是不錯的,儘管被李瑋的宣傳壓得死死的,但是首映當日的上座率居然還有80%。不過這只是李瑋這家放映廳的資料,想來全國的平均資料應該在60%到70%之間。
按照院線的習慣,上座率超過70%,那肯定是加場放映的;上座率超過50%,那麼就算及格了,基本上預定的場次不會動的;但如果低於30%的上座率,那不是變更放映廳或放映場次,那就是準備減少放映場次了。根據這個資料來顯示,馬剛的排片應該會有加場的考慮,只要觀眾和影評人的口碑不太差的話。
但是李瑋的樂觀估計沒有太久就被馬剛的片子給驚到了,因為馬剛居然拍的不是都市愛情喜劇,反倒是一部探索婚姻中人性的藝術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