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作為根本來抓,用人也成為宮廷鬥爭的核心,用人唯親和用人唯賢一直交融在一起。科舉制的產生是歷史的進步,也是用人制度的一大改革。中國從南北朝就有科舉制的萌芽,隋唐時已成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歷時1300多年的科舉制功不可沒,它為社會文明和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勞。筆端瞬間判敗成;頃刻悲歡愚幾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既有合理性,也有先進性,但更有歷史的侷限性。
今天這樣的考試可以說是科舉制的繼續和提高。現在使用幹部不是要注重德,勤,能,績嗎?幹部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實踐性,因此幹部對社會實踐的態度,社會實踐的能力,社會實踐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在有階層的社會里幹部的世界觀觀,道德觀將決定他的實踐方向和方法。可是考試與這些有關係嗎?考試能考出幹部的德,勤,能,績嗎?能考出幹部的社會實踐能力嗎?這可能就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現在往往把“才”和“能”混淆了,以為有才就有能。其實才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才反映的是學識,能要求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其實把這兩個概念混淆豈只是現在,就是古人也往往混淆。最典型的要數三國的諸葛亮了。參軍馬謖自幼熟讀兵書,出口成章,運兵佈陣,頭頭是道。他讀《孫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