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話帶著“港臺腔”。但怪的是,即便中央臺節目本身也充斥了大量的“京腔”和其他北方俚語,難道北京口音就不算口音,只有臺灣和廣東的口音才叫口音嗎?

語言從來都是政治的。世界各國使用的標準語言多半不是自然演化的成果,而是人為的創造。現代標準“國語”的概念是經濟和政治之間複雜互動作用的產物,很多學者對這個過程都做過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從民族國家形成的歷程去探視“標準國語”或“普通話”的興起。根據這種路線的研究,標準語是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重要部分,為了保證一個國家的統一和內部溝通的無誤,成為全國通行的正式語言,然後再確定它的語條、文法及發音。“標準語”和“方言”的差別因此在純粹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差別主要還是一種政治的區分。

當一個國家的標準語確立了,國境以內的其他語言當然也就成了方言。至於這個標準語內的字條發音,本來從人類聲發的自然機制看來,就算是同一個字,也不可能有兩個人的讀法是一模一樣的(因此治安情報機關才有可能用“聲紋”去鑑別物件);可是透過現代電子傳播技術,官方還是可以儘量推廣一種標準的發音方式腔調。這項任務通常交由各國公共電子傳媒承擔,例如中國中央電視臺與英國BBC(英國廣播公司)。

你很難從一個人相貌判別他的出身、籍貫和階級背景,但是你卻可以從他的口音聽出這一切。由於說話口音最能表達一個人身份,所以許多關於出身背景的偏見及歧視就能圍繞著口音發展起來了。比方說大量與地方方言口音有關的笑話,除了發揮溝通誤會這種經典喜劇課題之外,有時候也拿大家對某些地區的刻板印象來開玩笑。而在香港,粵語口音的準確與否也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土生土長香港人的準則,因此一直是歧視“外江佬”、“阿燦”、“表姐”和“新移民”的重要依據。

因為從大眾傳媒到教育系統,大家都在推廣和維護一種標準語和它的發音方式,久而久之,甚至大家都忘了即便是最正確最標準的說話方法其實也是一種“口音”,進而將其他一切偏離正軌的發音都判讀為“口音”。所以我們才會說某些人說話有“口音”,卻從不抱怨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主持人有種“中央口音”。這情況就和美國白人忘了白色也是一種顏色而把其他人種叫做“有色人種”一樣。

正當中國還有許多關於口音和方言的爭論甚至官方禁令之際,我想起英國BBC自2005年開始的一項重大變革,那就是正式招聘了一些帶有“蘇格蘭腔”和“威爾士腔”等不同地方不同階級口音的播音員。大家都知道BBC向來標榜字正腔圓的“女皇英語”,是英式英語的標準尺度,因此其他國家的人常常透過收聽BBC節目來學英語。但是BBC發現它在維持標準之餘卻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副作用,那就是間接催生不少地域偏見和階層歧視,不利於社會和諧,也跟不上英語全球化時代英語發音正在日漸紛繁多樣的趨勢。所以他們下了一個破天荒的決定,讓各色各樣的方言口音湧進這個重要的平臺。其實只要是在一個可以聽懂可以溝通的範圍之內,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地方俚語不只可以促進寬容與理解,更能夠啟用和擴張標準語的生命與內容。BBC這個極有遠見的改革應該可以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示吧。

原題為“方言與口音的政治學”,刊於《南方都市報》2007年01月18日

天22天00網 每天進步一點點 //。txtpub。

◎老 師

一種基礎的職業

芬蘭的義務教育是一個奇蹟。從2000年開始,芬蘭總是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裡頭名列前茅;更令人吃驚、豔羨甚至恐懼的,是他們的學生還在不斷進步,評分一年比一年高。且不說其他專案,光看閱讀:根據統計,41%的芬蘭中學生最常乾的休閒活動是閱讀。這些孩子的閱讀能力又怎能不高呢?為什麼芬蘭的教育這麼厲害?

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謎題,所以每年都有專家學者絡繹不絕地從世界各地湧至芬蘭取經。然後他們發現,原來芬蘭的秘訣之一在於教師。芬蘭教師的社會地位之高,是其他地區難以想象的。據當地媒體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是中小學的老師,一般普通小學老師受敬重的程度猶勝於國家元首。而且他們的老師都像學者,幾乎全部擁有碩士以上的學歷,暑假的時候還要上大學繼續進修。如果一個老師幹了幾年就辭職,他多半是跑去唸博士了。由於老師自己就是喜好學習並且擅長學習的人,所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