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常景是常爽的孫子。從盧龍塞到軍都關,常景都佈置兵力守住險要之處,元譚駐紮在居庸關。
'24'冬,十月,吐谷渾遣兵擊趙天安,天安降,涼州復為魏。
'24'冬季,十月,吐谷渾派兵攻打趙天安,趙天安投降,涼州復為北魏所有。
平西將軍高徽奉使噠,還,至罕。會河州刺史元祚卒,前刺史梁釗之子景進引莫折念生圍其城。長史元永等推徽行州事,勒兵固守;景進亦自行州事。徽請兵於吐谷渾,吐谷渾救之,景進敗走。徽,湖之孫也。
平西將軍高徽奉命出使噠,完成使命後返回,到了罕。正好遇上河州刺史元祚去世,前刺史梁釗的兒子梁景進帶領莫折念生的兵馬圍攻罕城。長史元永等人推舉高徽代理州政,高徽指揮兵力固守罕;梁景進也自己宣佈代理州政。高徽向吐谷渾請兵,吐谷渾派兵前來援救,梁景進戰敗而逃跑。高徽是高湖的孫子。
'25' 魏方有事於西北,二荊、西郢群蠻皆反,斷三鴉路,殺都督,寇掠北至襄城。汝水有冉氏、向氏、田氏,種落最盛,其餘大者萬家,小者千室,各稱王侯,屯據險要,道路不通。十二月,壬午,魏主下詔曰:“朕將親御六師,掃蕩逋穢,今先討荊蠻,疆理南服。”時群蠻引梁將曹義宗等圍魏荊州,魏都督崔暹將兵數萬救之,至魯陽,不敢進。魏更以臨淮王為徵南大將軍,將兵討魯陽蠻,司空長史辛雄為行臺左丞,東趣葉城。別遣徵虜將軍裴衍、恆農太守京兆王羆將兵一萬,自武關出通三鴉路,以救荊州。
'25'北魏正用兵西北,二荊、西郢的群蠻皆反叛了,他們阻斷了三鴉路,殺了都督,燒殺搶掠向北直至襄城。汝水有冉氏、向氏、田氏,三姓部落最為強盛,其他的部落大的有一萬戶人家,小的有一千戶,各自稱王稱侯,佔據險要之處,以致道路不通。十二月壬午(十二日),北魏孝明帝詔令:“朕將親率六軍,掃蕩流寇,現在先討伐荊蠻,平定南方之亂。”當時群蠻們帶領梁朝將領曹義宗等人圍攻北魏荊州,北魏都督崔暹率兵數萬前去救援,到了魯陽,不敢向前進。北魏改換臨淮王元為徵南大將軍,令他率兵討伐魯陽的蠻人,司空長史辛雄擔任行臺左丞,東赴葉城。又另派徵虜將軍裴衍、恆農太守京兆人王元羆率兵一萬,從武關出發打通三鴉路,以援救荊州。
衍等未至,軍已屯汝上,州郡被蠻寇者爭來請救,以處分道別,不欲應之,辛雄曰:“今裴衍未至,王士眾已集,蠻左唐突,撓亂近畿,王秉麾閫外,見可而進,何論別道!”恐後有得失之責,邀雄符下。雄以群蠻聞魏主將自出,心必震動,可乘勢破也,遂符軍,令速赴擊。群蠻聞之,果散走。
裴衍等人還沒有到達。元的軍隊已經駐紮於汝水之上,各州郡凡被蠻人寇掠的都爭著前來求救,元因為原來安排在另一條路上出兵,不想答應他們,辛雄對他說:“現在裴衍還沒有到來,而大王您的兵馬已經聚集起來了,豫地的蠻子們來勢兇猛,擾亂到了京畿附近,大王您揮旗統兵在外,有需要便進軍,何必去管改變行軍路線呢?”元恐怕會有所失而受到責處,便請求辛雄給自己下達一道尚書行臺的符令。辛雄認為群蠻聞知北魏孝明帝將親自出徵,崐眾心必定受到震動,可以乘勢而擊敗他們,便給元的軍隊下了一道符令,命令他們速去攻打蠻賊。群蠻聞知元要來,果然散逃了。
魏主欲自出討賊,中書令袁翻諫而止。辛雄自軍中上疏曰:“凡人所以臨陳忘身,觸白刃而不憚者,一求榮名,二貪重賞,三畏刑罰,四避禍難,非此數者,雖聖王不能使其臣,慈父不能厲其子矣。明主深知其情,故賞必行,罰必信,使親疏貴賤勇怯賢愚,聞鐘鼓之聲,見旌旗之列,莫不奮激,競赴敵場 ,豈厭久生而樂速死哉?利害懸於前,欲罷不能耳。自秦、隴逆節,蠻左亂常,已歷數載,三方之師,敗多勝少,跡其所由,不明賞罰之故也。陛下雖降明詔,賞不移時,然將士之勳,歷稔不決,亡軍之卒,晏然在家,是使節士無所勸*慕,庸人無所畏懾;進而擊賊,死交而賞賒,退而逃散,身全而無罪,此其所以望敵奔沮,不肯盡力者也。陛下誠能號令必信,賞罰必行,則軍威必張,盜賊必息矣。”疏奏,不省。
北魏孝明帝想要親自出征討賊,中書令袁翻勸諫阻止了他。辛雄從軍中上書孝明帝說:“人們之所以臨陣而忘身,白刃觸身而不害怕,一是為了求取榮華之名,二是貪得重賞,三是害怕刑罰,四是逃避禍難,不是因為這幾種原因,即便是聖人也指使不動他的臣子,慈父也不能激發起他的兒子。聖明的君主深知這一情況,所以賞必行,罰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