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戊戌(二十日),莫折念生派遣都督竇雙攻打北魏盤頭郡,東益州刺史魏子建派遣將軍竇念祖擊敗了竇雙。'16'九月,戊申,成景俊拔魏睢陵。戊午,北兗州刺史趙景悅圍荊山。裴邃帥騎三千襲壽陽,壬戌夜,斬關而入,克其外郭。魏揚州刺史長孫稚御之,一日九戰,後軍蔡秀成失道不至,邃引兵還。別將擊魏淮陽,魏使行臺酈道元、都督河間王琛救壽陽,安樂王鑑救淮陽。鑑,詮之子也。
'16'九月戊申(初一),成景俊攻取了北魏的睢陵。戊午(十一日),北兗州刺史趙景悅圍困荊山。裴邃率領三千騎兵襲擊壽陽,於壬戌(十五日)夜,攻破城門,攻克了壽陽外城。北魏揚州刺史長孫稚抗擊裴邃,一天交戰了九次,後軍蔡秀成迷路而沒有趕來,裴邃只好領兵撤返。梁朝派遣別將攻打北魏淮陽,北魏派遣行臺酈道元、都督河間王元琛去援救壽陽,派安樂王元鑑去援救淮陽。元鑑是元詮的兒子。
'17'魏西道行臺元義得風疾,不能治軍。壬申,魏以尚書左僕射齊王蕭寶寅為西道行臺大都督,帥諸將討莫折念生。
'17'北魏西道行臺元義得了風疾,不能指揮軍隊了。壬申(二十五日),北魏任命尚書左僕射齊王蕭寶寅為西道行臺大都督,令他統率眾將去討攻莫折念生。
宋穎密求救於吐谷渾王伏連籌,伏連籌自將救涼州,於菩提棄城走,追斬之。城民趙天安等復推宋穎為刺史。
宋穎秘密地向吐谷渾王伏連籌求救,伏連籌親自率兵援救涼州,於菩提棄城逃跑,伏連籌追上斬了他。城中百姓趙天安等人又推舉宋穎為刺史。
'18'河間王琛軍至西硤石,解渦陽圍,復荊山戍。青、冀二州刺史王神念與戰,為琛所敗。冬,十月,戊寅,裴邃、元樹攻魏建陵城,克之,辛巳,拔曲木;掃虜將軍彭寶孫拔琅邪。
'18'河間王元琛率兵抵達西硤石,解了渦陽之圍,收復了荊山戍。梁朝青、冀二州刺史王神念與元琛交戰,被元琛打敗。冬季,十月戊寅(初一),裴邃、元樹攻打北魏建陵城,攻克了該城。辛巳(初四),又攻下了曲木,掃虜將軍彭寶孫攻取了琅邪。
'19'魏營州城民劉安定、就德興執刺史李仲遵,據城反。城民王惡兒斬安定以降;德興東走,自稱燕王。
'19'北魏營州城的百姓劉安定、就德興抓住了刺史李仲遵,佔據州城而反。城中的百姓王惡兒斬了劉安定而投降,就德興向東逃跑,自稱燕王。
'20'胡琛遣其將宿勤明達寇豳、夏、北華三州,魏遣都督北海王顥帥諸將討之。顥,詳之子也。
'20'胡琛派遣手下將領宿勤明達侵擾豳、夏、北華三州,北魏派遣都督北海王元顥統率眾將去討伐。元顥是元詳的兒子。
'21'甲申,彭寶孫拔檀丘。辛卯,裴邃拔狄城;丙申,又拔甓城,進屯黎漿。壬寅,魏東海太守韋敬欣以司吾城降。定遠將軍曹世宗拔曲陽;甲辰,又拔秦墟,魏守將多棄城走。
'21'甲申(初七),梁朝彭寶孫攻取了檀丘。辛卯(十四日),裴邃攻取了狄城;丙申(十九日),又攻取了甓城,進駐黎將。壬寅(二十五日),北魏東海太守韋敬欣獻上司吾城投降。定遠將軍曹世宗攻取了曲陽;甲辰(二十七日),又攻下了秦墟,北魏的守將大多數棄城逃跑。
'22'魏使黃門侍郎盧同持節詣營州慰勞,就德興降而復反。詔以同為幽州刺史兼尚書行臺,同屢為德興所敗而還。
'22'北魏派黃門侍郎盧同持符節去營州慰勞,就德興投降後又反叛了。朝廷詔令任命盧同為幽州刺史兼尚書行臺。盧同屢次被就德興打敗而撤回。
'23'魏朔方胡反,圍夏州刺史源子雍,城中食盡,煮馬皮而食之,眾無貳心。子雍欲自出求糧,留其子延伯守統萬,將佐皆曰:“今四方離叛,糧盡援絕,不若父子俱去。”子雍泣曰:“吾世荷國恩,當畢命此城;但無食可守,故欲往東州,為諸君營數月之食,若幸而得之,保全必矣。”乃帥羸弱詣東夏州運糧,延伯與將佐哭而送之。子雍行數日,胡帥曹阿各拔邀擊,擒之。子雍潛遣人齎書,敕城中努力固守。闔城憂懼,延伯諭之曰:“吾父吉凶未可知,方寸焦爛。但奉命守城,所為者重,不敢以私害公。諸君幸得此心。”於是眾感其義,莫不奮勵。子雍雖被擒,胡人常以民禮事之,子雍為陳禍福,勸阿各拔降。會阿各拔卒,其弟桑生竟帥其眾隨子雍降。子雍見行臺北海王顥,具陳諸賊可滅之狀,顥給子雍兵,令其先驅。時東夏州闔境皆反,所在屯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