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置毛州、魏州。
韋孝寬分兵討伐關東叛軍,全部平定。楊堅遷移相州治所於安陽,毀掉鄴城及其民房。又分割相州,設定毛州、魏州。
梁主聞迥敗,謂柳莊曰:“若從眾人之言,社稷已不守矣!”
後梁國主得知尉遲迥起兵失敗,對柳莊說:“當初如果聽從了眾將領的話,國家就不能保全了。”
丞相堅之初得政也,待黃公劉、沛公鄭譯甚厚,賞賜不可勝計,委以心膂,朝野傾屬,稱為“黃、沛”。二人皆恃功驕恣,溺於財利,不親職務。及辭監軍,堅始疏之,恩禮漸薄。高自軍所還,寵遇日隆。時王謙、司馬消難未平,堅憂之,忘寢與食。而逸遊縱酒,相府事多遺落。堅乃以高代為司馬;不忍廢譯,陰敕官屬不得白事於譯。譯猶坐廳事,無所關預,惶懼頓首,求解職;堅猶以恩禮慰勉之。
北周丞相楊堅起初掌握政權時,對黃公劉、沛公鄭譯禮遇深厚,賞賜的財物不可勝計,並且委以心腹重任,所以朝野上下莫不奉承巴結,稱為“黃、沛”。劉、鄭二人仗著薦引楊堅有功而驕傲放縱,追求財物,不理政事。等到相繼推辭出任監軍以後,楊堅開始疏遠他們,恩惠禮遇逐漸淡薄。高從軍中回朝後,日益受到楊堅的寵信。當時王謙與司馬消難的反叛尚未平定,楊堅為此擔憂,常常廢寢忘食。而劉遊玩享樂,縱酒無節,致使相府公事多有耽誤。於是楊堅任命高代替劉為丞相府司馬;但還不忍心廢黜鄭譯,就暗中命令各級官吏不得向鄭譯上報公事文書。鄭譯雖然仍能出入丞相府,但已不能參預政事。於是鄭譯驚恐地向楊堅頓首謝罪,請求解除長史職務,楊堅仍然施以恩惠來安慰他。
'23'癸酉,智武將軍魯廣達克周之郭默城。丙子,淳于陵克州城。
'23'癸酉(二十日),陳朝智武將軍魯廣達攻克北周郭默城。丙子(二十崐三日),通直散騎常侍淳于陵攻克北周州城。
'24'周以漢王贊為太師,申公李穆為太傅,宋王實為大前疑,秦王贄為大右弼,燕公於為大左輔。,仲文之父也。
'24'北周朝廷任命漢王宇文贊為太師,申公李穆為太傅,宋王宇文實為大前疑,秦王宇文贄為大右弼,燕公於為大左輔。於是於仲文的父親。
'25'乙卯,周大赦。
'25'乙卯(疑誤),北周朝廷大赦天下。
'26'周王誼帥四總管至鄖州,司馬消難擁其眾以魯山、甑山二鎮來降。
'26'北周行軍元帥王誼統領四位總管進至鄖州,司馬消難率軍獻魯山、甑山二鎮歸降南陳。
初,消難遣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段將兵圍順州,順州刺史周法尚不能拒,棄城走,消難虜其母弟而南。樊毅救消難,不及,周亳州總管元景山擊之,毅掠居民而去。景山與南徐州刺史宇文追之,與毅戰於漳口,一日三戰三捷。毅退保甑山鎮,城邑為消難所據者,景山皆復取之。
起初,司馬消難派遣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段率軍圍攻順州,北周順州刺史周法尚抵禦不住,只好棄城出逃,司馬消難俘獲了他的母親和弟弟向南而去。陳將樊毅率軍來援救司馬消難,沒有趕上,北周亳州總管元景山攻打樊毅,樊毅劫掠百姓而退去。元景山和南徐州刺史宇文合兵追擊樊毅,在漳口交戰,一日內三戰三捷。於是樊毅退保甑山鎮,原來由司馬消難所佔據的地方,都被元景山重新奪取。
鄖州巴蠻多叛,共推渠帥蘭雒州為主,以附消難。王誼遣諸將分討之,旬月皆平。陳紀、蕭摩訶攻廣陵,周吳州總管於擊破之。沙州氐帥楊永安聚眾應王謙,大將軍樂寧公達奚儒討之。楊素破宇文胄於石濟,斬之。
鄖州巴蠻到處反叛,他們共同推舉酋帥蘭雒州為首領,響應司馬消難。王誼派遣眾將分路討伐,不到一個月即全部平定。南陳前軍都督陳紀、蕭摩訶率軍進攻廣陵,被北周吳州總管於擊退。沙州氐帥楊永安聚眾響應王謙,大將軍樂寧公達奚儒率軍討伐。楊素率軍於石濟擊敗滎州刺史宇文胄,將宇文胄斬首。
'27'周以神武公竇毅為大司馬,齊公於智為大司空;九月,以小宗伯竟陵公楊惠為大宗伯。
'27'北周朝廷任命神武公竇毅為大司馬,齊公於智為大司空;九月,又任命小宗伯竟陵公楊惠為大宗伯。
'28'丁亥,周將王延貴帥眾援歷陽;任忠擊破之,生擒延貴。
'28'丁亥(初五),北周將領王延貴率軍增援歷陽,被南陳南豫州刺史任忠擊敗,俘獲了王延貴。
'29'壬辰,周廢皇后司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