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初七),又下詔書讓鎮西將軍樊毅督察沔、漢地區的軍事;命令南豫州刺史任忠率軍向歷陽進發;任命超武將軍陳慧紀為前軍都督,率軍向南兗州進發。
'20'周益州總管王謙亦不附丞相堅,起巴、蜀之兵以攻始州。梁睿至漢川,不得進,堅即以睿為行軍元帥以討謙。
'20'北周益州總管王謙也不願意依附楊堅,於是出動巴、蜀地區的軍隊攻打始州。新任益州總管梁睿到漢川以後,無法再繼續前進,楊堅即任命梁睿為行軍元帥討伐王謙。
'21'戊辰,詔以司馬消難為大都督水陸諸軍事。庚午,通直散騎常侍淳于陵克臨江郡。
'21'戊辰(十五日),陳朝下詔書任命司馬消難為大都督水陸諸軍事。庚午(十七日),通直散騎常侍淳于陵率軍攻克臨江郡。
'22'梁世宗使中書舍人柳莊奉書入周。丞相堅執莊手曰:“孤昔開府,從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今主幼時艱,猥蒙顧託。梁主奕葉委誠朝廷,當相與共保歲寒。”時諸將競勸梁主舉兵,與尉遲迥連謀,以為進可以盡節周氏,退可以席捲山南。梁主疑未決。會莊至,具道堅語,且曰:“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然功業莫就,禍不旋踵者,良由魏、晉挾天子,保京都,仗大順以為名故也。今尉遲迥雖曰舊將,昏耄已甚。司馬消難、王謙,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周朝將相,多為身計,競效節於楊氏。以臣料之,迥等終當覆滅,隨公必移周詐。未若保境息民以觀其變。”梁主深然之,眾議遂止。
'22'後梁孝明帝蕭巋派遣中書舍人柳莊帶著書信入北周朝貢,北周丞相楊堅握著柳莊的手說:“我以前加開府時,曾經隨軍到過江陵,受到梁國君主的熱情款待。眼下我們正處在天子年幼,時事艱難的時期,我雖然不才,但受命輔佐朝政。梁國君主幾代都忠於朝廷,我們應當共同努力使這種融洽關係永遠保持下去。”當時後梁眾將帥競相勸說蕭巋起兵,與尉遲迥聯合,認為這樣做進可以對北周帝室效忠盡節,退可以席捲漢、沔地區。蕭巋猶豫不決。適逢柳崐莊回來,將楊堅的話轉告了蕭巋,並且說:“以前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等人都是漢、魏時期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們佔據著戰略要地,擁有強大的軍隊,但是都沒有能夠建立功業,禍難反而緊隨而至。其根本原因就是由於魏、晉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著京師,倚仗名正言順以討叛逆,師出有名。方今尉遲迥雖然是一員老將,但是他年老昏庸。而司馬消難、王謙又是極普通的人,都沒有匡時濟世的才幹。周朝的將帥大臣,大多數只為自己打算,競相效忠於楊堅。以我看來尉遲迥等人終當被消滅,隨公楊堅必定會奪取周政權。我們不如保境安民,靜觀事態的發展變化。”蕭巋非常贊同,眾人也不再爭論了。
高至軍,為橋於沁水。尉遲於上流縱火筏,豫為土狗以御之。布陳二十餘里,麾兵少卻,欲待孝寬軍半渡而擊之;孝寬因其卻,鳴鼓齊進。軍既渡,命焚橋,以絕士卒反顧之心。兵大敗,單騎走。孝寬乘勝進,追至鄴。
北周監軍高到了前線軍中,在沁水上建造橋樑。尉遲從上游放流帶火的木,高事先在橋的上游建造了一些被稱為“土狗”的土墩以阻擋火,使其不能靠近橋樑。尉遲佈陣二十餘里,指揮軍隊稍微後退,想等到韋孝寬的軍隊渡河中間時發起進攻。韋孝寬趁尉遲的軍隊後撤之機,擂鼓齊進。軍隊過河後,高又命令將橋焚燬,斷絕了士卒的退路。結果尉遲的軍隊大敗,尉遲單騎逃走。韋孝寬率軍乘勝前進,一直追到鄴城。
庚午,迥與及弟西都公,悉將其卒十三萬陳於城南,迥別統萬人,皆綠巾、錦襖,號“黃龍兵”。迥弟勤帥眾五萬,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騎先至。迥素習軍旅,老猶被甲監陳。其麾下皆關中人,為之力戰,孝寬等軍不利而卻。鄴中士民觀戰者數萬人,行軍總管宇文忻曰:“事急矣!吾當以詭道破之。”乃先射觀者,觀者皆走,轉相騰藉,聲如雷霆。忻乃傳呼曰:“賊敗矣!”眾復振,因其擾而乘之。迥軍大敗,走保鄴城。孝寬縱兵圍之,李詢及思安伯代人賀婁子幹先登。
庚午(十七日),尉遲迥和尉遲以及尉遲的弟弟西都公尉遲,率領全部軍隊十三萬人在城南佈陣,尉遲迥親率一萬多人,都戴綠巾、穿錦襖,號稱“黃龍兵”。尉遲迥的弟弟尉遲勤統率軍隊五萬人,從青州趕來增援尉遲迥,並親率三千騎兵先期到達。尉遲迥深諳用兵之道,現在雖然老了,仍然穿戴甲冑,親自臨陣。他的部下都是關中人,為尉遲迥拚死血戰,韋孝寬等將帥的軍隊因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