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初,裴炎入獄,單于道安撫大使、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秘密上表為他申明冤屈,因此違反了太后旨意。程務挺一貫與唐之奇、杜求仁相友善,有人誣告說:“程務挺與裴炎、徐敬業串通謀反。”癸卯(二十六日),朝廷派遣左鷹揚將軍裴紹業在軍中將他斬首,沒收家產。突厥人聽說程務挺死去,到處設宴互相慶賀;又為程務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前都祭告祈求保。
太后以夏州都督王方翼與務挺連職,素相親善,且廢后近屬,徵下獄,流崖州而死。
太后因夏州都督王方翼與程務挺共事,一貫互相友善,又是已廢黜皇后的近親,因此召還投入監獄,後來流放崖州而死。
垂拱元年(乙酉、685)
垂拱元年(乙酉,公元685年)
'1'春,正月,丁未朔,赦天下,改元。
'1'春季,正月,丁未朔(初一),唐朝大赦天下,更改年號。
'2'太后以徐思文為忠,特免緣坐,拜司僕少卿。謂曰:“敬業改卿姓武,朕今不復奪也。”
'2'太后認為徐思文對朝廷忠誠,特免予因受徐敬業的牽連而治罪,授任司僕少卿,對他說:“徐敬業改你的姓為武氏,現在朕不再取消它。”
'3'庚戌,以騫味道守內史。
'3'庚戌(初四),唐朝任命騫味道守內史。
'4'戊辰,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樂城文獻公劉仁軌薨。
'4'戊辰(二十二日),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樂城文獻公劉仁軌去世。
'5'二月,癸未,制:“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有撾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狀以聞。”
'5'二月,癸未(初七),太后命令:“朝堂設定的登聞鼓和肺石,不必派人防守,有人擊鼓或站在石上,就讓御史接受訴狀而後上報。”
'6'乙巳,以春官尚書武承嗣、秋官尚書裴居道、右肅政大夫韋思謙並同鳳閣鸞臺三品。
'6'乙巳(二十九日),春官尚書武承嗣、秋官尚書裴居道、右肅政大夫韋思謙都任同鳳閣鸞臺三品。
'7'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數寇邊,以左玉鈐衛中郎將淳于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擊之。
'7'突厥阿史那骨篤祿等多次侵擾邊地,唐朝任命左玉鈐衛中郎將淳于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給予還擊。
'8'正諫大夫、同平章事沈君諒罷。
'8'正諫大夫、同平章事沈君諒罷職。
'9'三月,正諫大夫、同平章事崔罷。
'9'三月,正諫大夫、同平章事崔罷職。
'10'丙辰,遷廬陵王於房州。
'10'丙辰(十一日),唐朝遷移廬陵王到房州。
'11'辛酉,武承嗣罷。
'11'辛酉(十六日),武承嗣罷職。
'12'辛未,頒《垂拱格》。
'12'辛未(二十六日),唐朝頌布《垂拱格》。
'13'朝士有左遷詣宰相自訴者,內史騫味道曰:“此太后處分。”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之曰:“緣坐改官,由臣下奏請。”太后聞之,夏,四月,丙子,貶味道為青州刺史,加之太中大夫。謂侍臣曰:“君臣同體,豈得歸惡於君,引善自取乎!”
'13'朝廷官員有被降職找宰相申訴的,內史騫味道對他們說:“這是太后決定的。”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之說:“因牽連處罰改任官職,由臣下奏請。”太后聽說後,夏季,四月,丙子(初一),騫味道降職為青州刺史,給劉之加官太中大夫,對身邊大臣說:“君臣同為一體,哪能把不好的事情歸於君主,好的事情歸於自己。”
'14'癸未,突厥寇代州;淳于處平引兵救之;至忻州,為突厥所敗,死者五千餘人。
'14'癸未(初八),突厥侵擾代州,淳于處平領兵援救;進軍至忻州,被突厥打敗,死五千多人。
'15'丙午,以裴居道為內史。納言王德真流象州。
'15'丙午(疑誤),唐朝任命裴居道為內史。納言王德真被流放象州。
'16'己酉,以冬官尚書蘇良嗣為納言。
'16'己酉(疑誤),唐朝任命冬官尚書蘇良嗣為納言。
'17'壬戌,制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17'壬戌(疑誤),太后命令: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都可以向朝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