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67部分

研究古今有關制度,

考定校正雅樂。王樸一向通曉音律,世宗詢問他雅樂之事,王樸上書,認為:

“禮儀是用來規範形體的,音樂是用來陶冶心靈的;形體在外表恭順,心靈在

內部平和,這樣而天下還不太平的是沒有的。所以禮樂在朝廷上修成實行,天

下萬國就會感化歸服,聖人的教化不峻急而成功,聖人的政令不嚴厲而大治,就

是由於這個道理。那音樂產生於人的心靈而聲音形成於物體的振動,物體的聲音

既已形成,又能反過來感化人的心靈。

昔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遭秦滅學,歷代治樂者罕能用之。唐太宗之世,祖孝孫、張文收考正大樂,備八十四調;安、史之亂,器與工什亡八九,至於黃巢,蕩盡無遺。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按《考工記》,鑄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雖有鐘磬之狀,殊無相應之和,其不問音律,但迴圈而擊,編鐘、編磬徒懸而已。絲、竹、、土僅有七聲,名為黃鐘之宮,其存者九曲。考之三曲協律,六曲參涉諸調;蓋樂之廢缺,無甚於今。

“從前黃帝吹九寸長的竹管,得到黃鐘的正聲,截去一半變為清聲,加長一倍變為緩聲,用增減三分之一長度的方法產生十二音律。十二音律輪流作為宮音,都可產生七個調,成為一均。總共有十二個均、八十四個調,從而均、調全部齊備。但是遭到秦代消滅學術的厄運,歷代研習演奏音樂的人很少有能使用它的。唐太宗的時代,祖孝孫、張文收考定校正雅樂,配齊八十四個調;安祿山、史思明作亂,樂器和樂師損失十分之八九,到了黃巢造反,便蕩然無存。當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根據《考工記》,鑄造鐘十二枚、編鐘二百四十枚,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如今懸掛的就是。雖然有鍾、磬的形狀,但一點都沒有相應的和諧,那鐘磬也不問是什麼音律,只是迴圈敲打、編鐘、編磬白白地掛著而已。絲、竹、、土等各種質地的樂器也只有七個聲音,稱為黃鐘之宮,儲存下來的有九個曲子。校核九個曲子,三個曲子合符音律,六個曲子夾雜各種音調;音樂的曠廢遺缺,沒有比當今更嚴重的了。

陛下武功既著,垂意禮樂,以臣嘗學律呂。宣示古今樂錄,命臣討論。臣謹如古法,以黍定尺,長九寸徑三分為黃鐘之管,與今黃鐘之聲相應,因而推之,得十二律。以為眾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津準,十有三絃,其長九尺,皆應黃鐘之聲,以次設竹,為十一律,及黃鐘清聲,旋用七律以為一均。為均之主者,宮也,徵、商、羽、角、變宮、變徵次焉。發其均主之聲,歸於本音之律,迭應不亂,乃成其調,凡八十一調。此法久絕,出臣獨見,乞集百官校其得失。“

“陛下武功既已卓著,開始注意振興禮樂,因為臣下曾經學過律呂之術,便公佈古今音樂著錄,命令臣下探討研究。臣下謹慎地按照古代的方法,用黑黍子粒來定出尺寸,長九寸、直徑三分的作為黃鐘律管,與當今黃鐘的聲音相互應合,以此推算,得出十二音律。因為做許多律管交替吹奏,使用聽聲不方便,於是製作律準,共有十三條弦,其長九尺,所有的音都應合黃鐘的聲音,依次設定架弦的碼子,調成林鐘、太簇、南呂、姑洗、應鐘、蕤賓、大呂

、夷則、夾鍾、無射、中呂等十一音律和黃鐘清聲,輪番使用七個音律成為一均。作為均的主音,首先是宮,其次是徵、商、羽、角、變宮、變徵。發出該均主音之聲,最後迴歸到本音的音律,重迭應和而不雜亂,才能構成一調,總共八十一調。這個方法長期失傳,出於臣下獨自見解,請求召集百官較考其得失正誤。

詔從之。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

世宗下詔採用王樸所奏旋宮之法。百官都認為是這樣,於是實行。

'3'唐宋齊丘至九華山,唐主命鎖其第,穴牆給飲食。齊丘嘆曰:“吾昔獻謀幽讓皇帝族於泰州,宜其及此!”乃縊而死。諡曰醜繆。

'3'南唐宋齊丘到達九華山,南唐主下令鎖上他宅第的全部門窗,在牆上挖洞供給飲食。宋齊丘嘆息說:“我從前獻計將吳讓皇帝家族幽禁在泰州,所以今天應該到達這步田地!”於是上吊而死。諡號為醜繆。

初,翰林學士常夢錫知宣政院,參預機政,深疾齊丘之黨,數言於唐主曰:“不去此屬,國必危亡。”與馮延己、魏岑之徒日有爭論。久之,罷宣政院,夢錫鬱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