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1部分

拜謝應命。李萬榮又開導外營計程車兵,他們也都服從命令了。於是,他分別派兵關閉了城門,讓人騎馬跑去稟告劉士寧說:“敕旨徵召大夫,大夫應當迅速登程,如果稍有拖延,我便要將大夫的頭顱傳送京師,獻給朝廷了。”劉士寧知道大家不肯聽從自己的命令,便帶著五百人騎馬逃回京城,及至來到東都洛陽時,只剩下他的僕從與姬妾了。劉士寧來到京城以後,德宗頒佈敕旨,命他回府第為父親劉玄佐服喪,禁止他與外界聯絡。

唯西節度使吳少誠聞變,發兵屯郾城,遣使問故,且請戰。萬榮以言戲之,少誠慚而退。

淮西節度使吳少誠聽到宣武變亂以後,便派兵在郾城駐紮,派遣使者質問李萬榮驅逐劉士寧的原故,而且向他挑戰。李萬榮講了一番嘲弄吳少誠的話,吳少誠便漸愧地撤退了。

上聞萬榮逐士寧,使問陸贄,贄上奏,以為今軍州已定,宜且遣朝臣宣勞,徐察事情,冀免差失,其略曰:“今士寧見逐,雖是眾情,萬榮典軍,且非朝旨。此安危強弱之機也,願陛下審之慎之。”上覆使謂贄:“若更淹遲,恐於事非便。今議除一親王充節度使,且令萬榮知留後,其制即從內出。”贄覆上奏,其略曰:“臣雖服戎角力諒匪克堪,而經武伐謀或有所見。夫制置之安危由勢,付授之濟否由才。勢如器焉,惟在所置,置之夷地則平;才如負焉,唯在所授,授逾其力則踣。萬榮今所陳奏,頗涉張皇,但露徼求之情,殊無退讓之禮,據茲鄙躁,殊異循良。又聞本是滑人,偏厚當州將士,與之相得,才止三千,諸營之兵已甚懷怨。據此頗僻,亦非將材,若得志驕盈,不悖則敗,悖則犯上,敗則僨軍。”又曰:“苟邀則不順,苟允則不誠,君臣之間,勢必嫌阻。與其圖之於滋蔓,不若絕之於萌芽。”又曰:“為國之道,以義訓人,將教事君,先令順長。”又曰:“方鎮之臣,事多專制,欲加之罪,誰則無辭!若使傾奪之徒便得代居其任,利之所在,人各有心,此源潛滋,禍必難救。非獨長亂之道,亦關謀逆之端。”又曰:“昨逐士寧,起於倉卒,諸郡守將固非連謀,一城師人亦未協志。各計度於成敗之勢,回遑於逆順之名,安肯捐軀與之同惡!”又曰:“陛下但選文武群臣一人命為節度,仍降優詔,慰勞本軍。獎萬榮以撫定之功,別加寵任,褒將士以輯睦之義,厚賜資裝,揆其大情,理必寧息。萬榮縱慾跋扈,勢何能為!”又曰:“儻後事有愆素,臣請受敗橈之罪。”上不從。壬戌,以通王諶為宣武節度大使,以萬榮為留後。

德宗聽到李萬榮驅逐劉士寧的訊息以後,讓人徵求陸贄的意見,陸贄上奏認為,現在宣武軍與汴州城都已經安定下來了,最好派遣朝廷的官員前去宣佈慰勞的詔旨,緩緩察看事態的發展,以期避免過失。他大略是說:“如今劉士寧被驅逐,雖然是由大家的情緒所導致的,但是李萬榮掌管軍事,也並不是朝廷的旨意,這是關係安危強弱的時機,希望陛下審慎再審慎。”德宗又讓人對陸贄說:“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對事態的發展是不利的。現在打算任命一位親王擔當節度使,準備命令李萬榮執掌留後事務,有關這一任命的制書就要從內廷發出。”陸贄再次上奏,大略是說:“雖然我對佩帶著兵器比武的事情不能勝任,但是對籌劃軍事並破壞敵人計劃的事情也許還有一些見解。一般說來,控置安危是由形勢決定的,委任官職的成功與否是由才能決定的。形勢就如同器物一樣,就看如何安放,安放在平地上就平穩。才能就如同揹負東西,就看負重多少,負擔過重就會跌倒。如今李萬榮上奏陳述的內容,頗為猖狂,只顯露出要求任命的態度,絕沒有謙讓的禮數,根據這種卑下浮躁行為來看,他與奉公守法的人大有區別。又聽說李萬榮本來是滑州人氏,偏袒厚待本州的將士,但與他投合的滑州將士,只有三千人,而各軍營計程車兵已經甚為抱怨。根據這種偏頗不公的態度來看,他也不是擔任將領的材料。倘若李萬榮如願以償,驕傲自滿起來,結果不是行為忤逆,就是自取滅亡。行為忤逆就會犯上作亂;自取滅敗亡就會使軍隊敗壞。”他又說:“苟且要求是不合正道的,苟且應允是沒有誠意的,勢必會使君臣之間生出嫌疑。與其在嫌疑滋長蔓延後再去圖謀,不如在萌芽狀態便去根絕。”他又說:“治理國家的原則,是用正道教誨人,要讓人事奉君主,先要使人服從長官。”他又說:“掌握一方兵權的軍事長官,辦事往往專斷獨行,要想把罪名加給他們,誰不能找到藉口!倘若誰是傾軋強取的人,誰就能夠替代他的職務,那麼,面對利益,人們各自都想得到它,這個念頭一經暗中滋生,所產生的禍患肯定是難以挽救的。這不單是助長變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