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成德軍隊逃跑,李克用追到九門,斬殺一萬餘人。盧龍軍隊佔據了易州,驕傲鬆懈,王處存夜間派遣士兵三千人蒙上羊皮到易州城下,盧龍軍隊以為是羊群,爭先恐後地出來搶掠,王處存率兵奮力攻打,大破盧龍軍,又奪回易州,李全忠逃跑。
'13'加陝虢節度使王重盈同平章事。
'13'朝廷加封陝虢節度使王重盈同平章事。
'14'李全忠既喪師,恐獲罪,收餘眾還襲幽州;六月,李可舉窘急,舉族登樓自焚死,全忠自為留後。
'14'李全忠損兵折將喪失了人馬,擔心會被治罪,便召集剩下的人回去攻打幽州。六月,李可舉因形勢緊迫,帶全族人登上幽州城樓自焚而死,李全忠便自稱幽州留後。
'15'東都留守李罕之與秦宗權將孫儒相拒數月;罕之兵少食盡,棄城,西保澠池,宗權陷東都。
'15'東都留守李罕之與秦宗權的將領孫儒相互攻打持續了幾個月。李罕之人馬缺少,糧食也用完,最後放棄東都城,往西退到澠池固守,於是秦宗權攻佔了東都。
'16'秋,七月,以李全忠為盧龍留後。
'16'秋季,七月,朝廷任命李全忠為盧龍留後。
'17'乙巳,右補闕常浚上疏,以為:“陛下姑息藩鎮太甚,是非功過,駢首並足,致天下紛紛若此,猶未之寤,豈可不念駱谷之艱危,復懷西顧之計乎!宜稍振典刑以威四方。”田令孜之黨言於上曰:“此疏傳於藩鎮,豈不致其猜忿!”庚戌,貶浚萬州司戶,尋賜死。
'17'乙巳(二十三日),右補闕常浚向唐僖宗具呈奏章,他認為:“陛下對藩鎮的寬容放縱太過份了,是非曲直功勞過錯,齊頭並足不分高低,致使天下紛紛攘攘這樣混亂,可是皇上對此還不醒悟,怎麼能不想想駱谷時的艱難險境,難道還有西走蜀地的打算嗎!現在應該整頓一下朝綱法紀以使四方敬畏朝廷的威嚴。”田令孜的黨羽對唐僖宗說:“常浚這個奏疏的內容若是傳到各藩鎮,豈不是讓他們產生猜忌怨恨嗎?”庚戌(二十八日),朝廷將常浚貶為萬州司戶,不久賜死。
'18'滄州軍亂,逐節度使楊全玫,立牙將盧彥威為留後,全玫奔幽州。以保鑾都將曹誠為義昌節度使,以彥威為德州刺史。
'18'滄州軍隊發生叛亂,趕走節度使楊全玫,擁立牙將盧彥威為留後,楊全玫逃奔幽州。朝廷任命保鑾都將曹誠為義昌節度使,任命盧彥威為德州刺史。
'19'孫儒據東都月餘,燒宮室、官寺、民居,大掠席捲而去,城中寂無雞犬。李罕之復引其眾入東都,築壘於市西而居之。
'19'孫儒佔據東都一個多月,焚燒宮殿、官府、寺廟、民房,大肆搶掠席捲而去,留下的東都城寂靜得連雞鳴狗叫之聲都聽不到。李罕之又帶領他的人馬進入東都,在市西築造營壘駐守。
'20'王重榮自以有復京城功,為田令孜所擯,不肯之兗州,累表論令孜離間君臣,數令孜十罪;令孜結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以抗之。王處存亦上言:“幽、鎮兵新退,臣未敢離易、定。且王重榮無罪,有大功於國,不宜輕有改易。”詔趣其上道,八月,處存引軍至晉州,刺史冀君武閉城不內而還。
'20'王重榮自以為有收復京城長安的功勞,卻受到田令孜的排擠,不肯到兗州任職,多次上表訴說田令孜挑拔皇帝和臣僚不和,歷數田令孜的十大罪狀;田令孜交結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來與王重榮抗衡。王處存也上疏言道:“李可舉、王的人馬剛剛退去,我不敢輕易離開易州、定州一帶。而且,王重榮沒有罪過,卻對國家有莫大的功勞,不應該草率地有所變更。”唐僖宗頒詔催促王處存啟程,八月,王處存帶領軍隊到達晉州,刺史冀君武關閉城門不讓他進入,王處存只好回去。
'21'州刺史馬爽,與昭義行軍司馬奚忠信不葉,起兵屯邢州南,脅孟方立請誅忠信;既而眾潰,爽奔魏州,忠信使人賂樂彥禎而殺之。
'21'州刺史馬爽,與昭義行軍司馬奚忠信不和,起兵駐紮邢州南部,脅迫孟方立請求誅殺奚忠信。不久,馬爽的軍隊潰敗,馬爽本人逃奔魏州,奚忠信派人賄賂樂彥禎而殺死了馬爽。
'22'秦宗權攻鄰道二十餘州,陷之;唯陳州距蔡百餘里,兵力甚弱,刺史趙日與宗權戰,守權不能屈。詔以為蔡州節度使。德朱全忠之援,與全忠結婚,凡全忠所調發,無不立至。
'22'秦宗權攻打臨近各道二十多個州,都予攻克。唯有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