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本草學植物研究》,著重考訂了《本草綱目》中的植物種名。他
稱讚李時珍:“不愧為中國自然科學界卓越今古之一作家。”蘇聯最高學府
莫斯科大學的禮堂長廊上,至今還塑有李時珍的大理石雕像,這位世界著名
科學家一直受到蘇聯人民的崇敬。
20 世紀《本草綱目》日益引起美國學者的研究。先是美國米爾斯教授在
朝鮮講學期間,和朝鮮學者一起開始將它譯成英文,同時收集有關標本,但
未能完成。1920 年他將譯稿和標本交與英國伊博恩教授。伊博恩與朝鮮學者
合作,譯成了《本草綱目》的8—37 卷、39—52 卷,共44 卷,並用英文作
了較全面的介紹。它雖然不是全譯本,卻為歐美學者研究《本草綱目》提供
了更大的方便,西方學者得以更全面地研究《本草綱目》。美國賓夕法尼亞
大學席文教授,是中國科技史專家,發表過許多關於中國醫藥史的論文,
1973 年曾發表《李時珍》專文,對這位中國科學家作了全面評價。美國本菲
教授,是研究化學和科學史的專家, 198l 年在日本刊物上發表了《作為丹
家中毒的解毒劑的菠菜》。所依據的資料,出自《本草綱目》。①
《本草綱目》在歐洲和美洲有廣泛的傳播,英、法、德、蘇、美等國許
多大學和科學機構的圖書館裡,都藏有它的不同版本。它對西方科學的影響,
涉及醫藥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諸方面。令西方科學家們感到
驚異的是,李時珍在16 世紀的中國,完全沒有接受到西方自然科學發展的信
息,卻能做出如此輝煌的成就,難怪著名科技史家英國李約瑟博士高度稱讚
李時珍的成就說:“李時珍達到了與伽裡略…維薩里的科學活動所隔絕的任何
科學家所不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國外
《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附刊於御使
夏良心、按察使張鼎思刊印的《本草綱目》(江西本)。此後《本草綱目》
都沿襲江西刻本,致使二書得以儲存,並隨著《本草綱目》傳至國外,在國
外醫學界發生影響。
公元1607 年,日本長慶十二年,《本草綱目》江西本傳人日本,日本學
者除對《本草綱目》發生濃厚興趣,其附錄《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亦引起注意。寬永十四年(1637)《本草綱目》和刻本問世,其中即附有《奇
經八脈考》;正德四年(1714)《新校正本草綱目》和刻本,附有《瀕湖脈
學》與《奇經八脈考》二書。當時,日本醫學基本上沿襲中國醫學理論體系。
不難想象,李時珍的脈學著作和脈學思想,是日本醫學界注意學習和研究的
內容之一。
江西本《本草綱目》曾流傳於英、德等國,附刻的《瀕湖脈學》和《奇
經八脈考》傳入歐洲,亦在意料之中。西方學者對李時珍的脈學思想是否有
過深入研究,目前尚未掌握更多的參考資料。《瀕湖脈學》有德文譯本,個
別德學者對它有所研究,這是可以肯定的。《中華醫學雜誌》1953 年第4 號
曾經 刊載芸心《德譯(瀕湖脈學)小考證》一文,指出《瀕湖脈學》“德文
譯本,系由許寶德氏所譯,刊於他所著《中華醫學》一書中”。該書譯者許
寶德氏,為德國人, 1927 年來華,曾任職於湖南益陽的信義醫院,抗日戰
爭爆發前後移居青島自行開業,於1949 年前回國。《瀕湖脈學》這一德文譯
本,於1929 年由萊比錫書店出版,可能是他來華前後所譯。許氏不只是一般
地翻譯此書,顯然他對脈學有所研究,因為許氏曾將書中內容同日本學者淺
因所著的《和漢醫學分類》中所論各脈加以比較,有所評釋。
總之,李時珍對後世的影響,除了醫學、藥學、博物學等方面,還突出
地表現在他的堅韌不拔、勇於探索的創造精神:實事求是、一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