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4部分

在問道:“前段時間,不是有七千多人報名作官嗎?”

“是,挑選優秀者若干,但依然不夠。”

“說說。”李世民示意蕭把要講的話講完。

蕭說道:“聖人,您說卑沙城要官嗎?”

李世民明白了,點了點頭表示認可蕭的說法。

“聖人,先說熊本城,柳駙馬呼叫了多少官員,而且就臣所知依然不夠用,公務繁重讓許多官員日夜在忙碌。柳駙馬給了雙俸祿之外,婢女、僕役、肉食、補品等等,可以說倭島的官員收入比長安還高數倍,但依然有許多人累病了。”

李世民只看到了倭島的成績,卻沒有看到官員的問題。

在李世民的示意下,蕭繼續說道:“聖人,熊本城不算舶司七十多位正式官員,以及流外二百多人,這些還不算各級武官。只說以熊本城為首長年駐守倭筑紫島的所謂管事,實為官員的人。”

“說說,朕聽著呢。”

“聖人,四州官及下屬縣,以及配屬各司流內各級官員,這就是九百多人。”

“六百人,一個州就要二百五十人以上?”

李世民有些不相信了,因為大唐這邊一個州的直屬官員才幾十人。

蕭慢慢的說道:“加上流外,筑紫島大唐流內流外官員合計兩千人,這還不算倭人的流外小吏。”

“聖人,礦山、運河、道路。桑農技、蔬菜、漁業。蒙學、禮教、嬰育。海防、城防、縣鄉里治安。官員考核、監督、培訓。錢、糧、麻、絲等核算……”

說到這裡,蕭不想再說了。

房玄齡介面說道:“這方向文書我也看過,這才僅僅是重要的事物,還有許多不重要的也需要去作。這其中有些差別,大工坊、大桑林區的官員,也是吏部備案的官員,倭島是特例。”

“是這個理,倭島僅在冊的禮部有品級的教員就有近百人,還有流外品的教員數百人,這些人都算官員的話,確實是聽起來多,但這些人依然不夠用。”

“跑題了,老朽的意思是,我們需要再徵招官員了。”

“這招官……”房玄齡感覺這是件頭疼的事情。

大唐的官員眼下有六種方式成為正式的官員。

第一種是科舉,這是明面上排在第一的,但科舉制度源自隋,此時還在一個發展期,民間也沒有足夠的學子來參加科舉應事,說白了就是能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基數太少,少到挑不出精英來。

然後是第二種,就是門萌。

三品萌及曾孫、五品萌及孫等,這在大唐有一個嚴格而詳細的規則。這些人被會被到各級官員去學習,然後擇優為官。

第三種是流外入品,就是流外級的小吏員優秀者被提升,從九品開始作起,但這類人可能終其一生,能超過五品的都是寥寥無幾。

第四類是大唐眼下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官員來源。

舉薦入仕。不同級別的官員有資格舉薦相應的官員。如崔一葉入仕就是清河崔氏數人聯名舉薦。

馬周入仕就是柳木的舉薦信,一進官場就是五品。

蘇定方直接就是從三品武官,不過蘇定方的舉薦信厚度很驚人,秦瓊為首至少有九位上將軍署名,再加上兩次徵北大戰他的功勳,所以入仕就是從三品武官。

第五類,是柳木的努力而增加的。

功勳無上限,席君買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以軍功入仕,只要你軍功足夠多,就會讓你一直往上升。

眼下又增加了一個政功,比如某個縣的農業官員,讓這縣的糧食產量大增,那麼他就有大功,肯定會升職。還會給這個縣令帶來一份功勳等等。

除此之外,其餘的各種入仕都會與上五種情況之一,或是多種情況的混合。

李世民下過嚴令,禁止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的納捐。

納捐就是毀吏治之始。

真正的歷史上,貞觀朝唯一查證的一例納捐是李世民貞觀十七年遠征高句麗之時。而後唐朝破壞規矩是武則天時間,納捐已經成風氣。

可以說,安史之亂就是武則天后期,特別是中宗那短短的五年害了大唐。

“聖人,咱們需要更多的官,但或是可是換一個辦法。不為官的官,以品階定俸祿,卻實職某種特定的工作,而不是官。”

蕭簡單的把自己的意思講了,就是區別州府的正常官員,與舶司許多佔領地官員,甚至是北四縣原本許多可為官,也可以為吏,也可以為民這些人的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