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辦事宴,洗碗都有專人負責,這些人一般是村裡的光棍漢,也有從外村請的。看火、燒開水、蒸饃等事宜,有茶爐上的人看管。主家要做得營生,其實也沒多少。
一人看車,負責管理車馬事宜。
下來就是留祭與回禮。祭分大祭、小祭二種,大祭為四十二個饃饃,小祭為二十一個饃饃。留祭標準各家各地不一,因此主家應與留祭人員事先商量妥當。普通標準是:喪事留單數,婚事留雙數,小祭留三不回禮,大祭全留。回禮是饃饃七個、謝三牲。三牲又分真假二種。真三牲為:祭文、挽幛、輓聯、祭紙、芸香、玉燭、豬頭、羊肘、湯雞、清酒。假三牲參照以上略減。
主家應給大祭男女隨役每人一塊孝布。男役香菸一盒,女役饃饃與油糕十三件。另加冷熱菜各一盒,一人一份,不能頂替。大祭跟眾男役,負責主人禮儀坐次。女跟眾關照主人禮儀坐次,以及收頭掛號等事宜。
入土為安:當大事(二)
入土為安:當大事(二)
發引前一天,搭棚扭彩設靈堂。將引魂幡放在棺材蓋上,買路錢、祭食盆、燒紙盆、紙雜、童男童女等擺放在靈柩前。然後貼輓聯。然後將引路王菩薩放在大門口。
午飯吃“搭棚糕”。
傍晚時分,主子家著一名男人來點紙。事後,孝子跪在大門外左邊送客。同時響工到,先吹兩三曲要飯,靠盤一冷一熱,未出服本家、親朋、左鄰右舍,都要燒紙祭靈。孝子分別跪在靈柩旁邊,男左女右依次排列。陪祭到位,右手著三柱香,點燃交給族長,由族長敬香作揖,陪祭燒紙,族長陪祭一左一右跪在靈前,族長手執酒盅,陪祭舉酒壺,將酒壺酌滿,族長將酒奠於靈前祭器內,三次奠完。然後平身作揖。
響工吹至晚十二時用餐。孝子輪流守靈哭泣,約第二天早晨四五時,男孝子用肩膀扛一下靈柩大頭,口中說:“爹(或娘),今天兒子要打發您老人家了,請您多多包涵。”然後在太陽未出山之前,孝子們到墳裡察看墓穴,如遇意外情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若無險情,就用笤帚退掃墓穴,謂之“暖家”。打掃期間,互相不得說話,否則有忌諱,不是對亡者不利,就是對自己或後輩不好。
此時,前來幫忙的家人陸續來到,準備早飯。主食為油糕、紅豆粥、豆麵湯、豆腐湯。吃完飯,響工到,吹打至早餐完畢。響工每人得一塊孝布,一盒香菸。
“男女孝子下頭!”鼓樂吹響。陪祭上香、奠酒、燒紙、作揖、叩首。男孝子穿白布幔鞋,踩倒鞋後跟,依次跪在靈堂前,頭頂孝布,麻辮繞腰間,拖在身後。選一名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的男人,將紙捻戴在耳朵上,以亡者性別為準:男左女右。
男孝子手柱哭杖棒,跪在靈柩旁的草蓆上,不得與外人交談。孫子輩也要下頭,形式同上。女孝子下頭亦同前所述,只是坐在靈柩右側的板凳上。
如有親戚來,唱禮人一聲:“接戚人啦!”主人家男役連忙來到門外,接客人帶來的食盒與盆花。女孝子站在門裡哭泣,接戚人趕緊到門外攙扶女戚人,順序為客左主右,以顯示尊敬。如果女孝子婆婆登門,女孝子也應參與接戚人儀式。
陪祭點燃香燭,敬捧客人,所站位置同上。陪祭燒疏,客人與陪祭同時跪下,三獻酒、叩頭、平身、作揖依次進行。女孝子跪在靈柩前,由眾人幫忙掛號,兩塊布一左一右,十字交叉搭在肩上,一塊必須是白布。同時進行更換包頭:包頭背面有精緻圖案,如喜鵲登梅,如荷葉吐露,等等。然後,陪祭引客人到賬房先生桌前,登記祭奠禮品、男女人數等。
最後是主子家祭奠。女家長站在門外,女接戚與女孝子站在門裡,主家男役接過客人食盒、盆花,男女主子家邊走邊哭,來到靈堂前扶柩而泣。男女孝子及侄兒孫輩亦同聲齊哭。陪祭扶持主子家而下,女接戚攙扶女客人到靈堂前祭奠。然後孝子遞孝。主子家應對主家數說幾句(數說為村民土話,意為指責之言語)。如有所看法,則不接孝,就讓主家那麼跪著……這是村裡人最愛看的一幕!
總管根據時間早晚安排桌席,先讓女戚人、朋友、男役等坐席。室內為女戚人設首次席,主子家坐首席,配偶主子家坐次席。坐首席者著一名長者陪次席,坐次席者著一名長者陪首席。首席剩餘坐位,優先安排主子家其餘人。客人坐好後,女孝子要給女戚人遞孝。女家長給首次席滿酒後,暫時不能動筷。男家長穿孝衫、戴孝帽,行作揖禮三次,女客人全部站立,表示感謝。然後男孝子行禮:手柱哭杖棒,兩手托地,頭觸地下跪三次。侄兒與孫子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