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同的文心。
不同的回答,會得到聖人不同的獎勵。
“何為聖人?”
中古百位聖人,齊聲問道。
“聖,通也。聖人,為通達之人。聖人調理天道變化,調理人倫變化,百姓和諧,天人合一!”劉秀回答道。
“何為儒道?”
中古百聖再次問道。
“儒,柔弱也;儒,愚蠢也。明悟弱小之道,愚蠢之道,便是明悟儒道!”劉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皆是追求成為人上人,成為強者,成為皇者,凌駕於眾生之上。儒者,好似流水,往地處流去,滋潤著宛若草芥的黔首,養育著沙土般的黎民!”
“世人,皆是追求聰明,變得智慧出眾;唯有儒者力求愚蠢,將自己變得愚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萬千螻蟻,不避生死!”
“何為聖道之路?”中古百聖問道。
“聖道,始於儒,繁榮於百家,終於法!”劉秀道:“聖道之路,諸聖不一,各有不同,然則殊途同歸,皆為克己復禮!”
中古百聖問道,“不知習武之道,只懂得逞強鬥狠,不過一禽獸爾!為何修煉武道?”
劉秀道:“我習武,是為了獲得有尊嚴,有活下去的權力;我習武,是為了保護不能習武之人;我習武,是為了以我劍,開闢新的紀元!”
“敢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古百聖又是問道。
“亂世,將相本無種;治世,將相本有種!”劉秀淡淡道,“有科舉,將相本無種;無科舉,將相本有種。多數時期,將相本有種;少數時期,將相本無種。將相本有種,是多數人;將相本無種,是少數人!”
“江山血路,山河需要血染,可對?”
百聖又是問道。
劉秀答道:“百姓無德行,聖人無法教化,鮮血可教化;百姓無仁愛,聖人無法教化,戰爭可教化;百姓卑鄙下賤,聖人無法教化,敵人長矛可教化;禮崩樂壞,聖人無法教化,唯有鐵血可教化!”
“民貴君輕,可對?”
劉秀答道:“百姓有德行,民貴君輕;百姓無德行,民輕君貴。君,民,熟貴熟輕?不是聖人說出的,而是百姓德行決定的。若是百姓有德行,團結一致,敢於反抗暴*政,君王為之恐懼,曰百姓如水,君王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自然是民貴君輕。若是百姓無德行,一盤散沙,無力反抗暴*政。百姓弱小如豬羊,無力反抗暴政。反抗暴政者,盡數被殺死;順從者,苟活下來。百姓如牛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自然是君貴民輕!”
“品德十二法,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何為德行之首?”
百聖又是問道。
品德十二法,何為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有的是仁為首,有的是義為首,有的是忠為首,有的是孝為首……不同的人性格不同,選擇各不同。
劉秀回答道:“品德十二法,勇為首!沒有勇氣,守不住德行,堅守德行的,被殺死,剩下的盡數是無德之輩;沒有勇氣,很多人為了苟活,會捨棄德行!”
“最後一問?”百聖又是問道,“弱肉強食之道,可對?”
“弱肉強食,為獸道;扶弱濟困,為人道。野道與人道,好似一陰一陽,彼此融合。人首先是野獸,其次才是人,故而要先學獸道,明悟弱肉強食,才能生存;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彼此團結,又是需要人道。野獸之道,無錯;錯在,用處了地方!”
劉秀悠然道。
“就好似一些聖人世家,家族中根本誕生不了天才,天才剛剛誕生,就是被自己人殺死了,故而青黃不接,啃老本維生,日漸沒落!”
九問結束了!
嘩啦啦!
四周的景象,好似鏡子一般破碎。
劉秀睜開了眼睛,只見識海之中,出現了文心,文心中蘊含著文氣,此刻他已經成就了大儒。
大儒,第一境。
呼啦啦!
這時,劉秀感到了大量的記憶,好似潮水一般,進入了腦海中,這些記憶是聖人的記憶傳承。
薪火相傳,燈燈不滅。
傳說中,進階大儒,會經歷聖人九問,而在經歷了聖人九問之後,聖人們會根據回答,選擇適合之輩,將一些記憶傳承給大儒。
獲得了這些記憶,大儒相當於是站在了聖人的肩頭,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這些記憶中,蘊含著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