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在地攤上卻有點兒危險。但是唐易賭對了,攤主把東西拿起放在身邊,“不管您要不要,這東西您走之前不讓別人上手了!”
他這是看明白了,唐易是個真買主,而且似乎不止看中了一樣東西。地攤上逛燈的多,真買主得攏住。
的確,除了這一件,唐易還看中了攤子上的另一樣東西,他準備一起拿下的。
聽攤主這麼一說,唐易就放心了。因為這件筒瓶,雖然沒有款兒,但卻是順治官窯,比他看上的另外一件東西要好!
順治,是第一個入關的滿清皇帝。順治之前,滿清對瓷器根本是毫無控制力的,瓷都的瓷器生產他當然管不著。直到順治八年,瓷都的御窯廠才開始被朝廷指令恢復。但是前面剛說過,恢復了不代表控制得很好,因為剛入關,朝廷要乾的事兒太多了,對御窯廠顧不大上。
這導致了當時瓷器的很多特點,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順治官窯相當一部分是不帶款兒的。還有一個普遍性的特點,就是順治官窯九成是青花。因為“上頭”管得不嚴,就自發按照最流行的來,青花最流行,瓷都的工匠們製作青花器也很嫻熟。
這個青花筒瓶,自然也寄託了當時朝廷的願望,一統江山嘛!
而且這個雲龍紋,也是順治時期的典型特徵,就叫做一龍三現。當然,三不是定數,是個虛數,就好像“三令五申”,就是多的意思。也可能五現、七現,只不過這個筒瓶上的龍恰好是三現。
透過這個,也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時滿清剛剛入關,權力並不十分穩固,社會也並不十分安定,一龍三現,其實反應了當時的局勢,若隱若現,大權未穩。到了康雍乾盛世,再看瓷器上的龍紋,那就基本沒有云彩遮擋了,亮亮堂堂,全身而現。
所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