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傳良在二十多年的考古生涯中,不知挖過多少座大墓,其中有一些,在歷史上有記載,那麼很自然,挖出來後,就會把墓的情況和記載一一對照。這種對照,經常可以痛惜地發現,有多少東西被歷代的盜墓賊盜挖乾淨,但極少時,卻有另外的發現。
比如漢代的一座王公大墓裡,有一名女子並葬。然而在相關的歷史記錄裡,除墓主人之外,明明是該有一妻一妾合葬的,怎麼會少了一人?這可和盜墓者無關,沒人會連屍體帶棺材一起盜走。再比如有的時候,記錄裡死者是躺在漢白玉棺中,挖出來一看,卻是銅棺。
這就是自相矛盾,當年的記錄者對這些基本的事實,是不應該搞錯也沒必要作假的。可是為什麼幾百上千年後,再次挖出來時,就變了樣呢?
還有兩個例子,對大眾來說則更為著名。
其一就是秦皇陵。
《漢舊儀》中記載: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七十二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這“旁行三百丈”,即意味著驪山和秦陵之間,應該有一條地下通道。然而多年來秦陵考古隊用遙感和物探在相關區域進行了許多次探測,均未發現這條記載中的地道。
而《史記》中記載,秦皇陵中有天空大地,天空中鑲有星辰,大地有江河入海。依司馬遷所言,這座地宮的結構格局,大異於其他墓葬。然而陽傳良在一次和秦陵考古隊隊長聊天時卻得知,雖然還未挖開地宮,但是各種儀器的探測,均表明秦陵還是較傳統的房屋式墓葬格局。當然規模要大很多,但格局和《史記》中的記載,有很大差異。
第二個例子就是阿房宮,這就更典型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漢書?賈山傳》中記載:“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