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再過一週她又來複診的時候,我差點沒認出她來,滿臉的痤瘡比最初看的時候還嚴重,她哭喪著臉對我說,大夫,這是怎麼回事呢?
“是不是吃什麼辛辣、油膩的食物了,比如,四川火鍋、水煮魚、香辣蝦一類的?”我問她。“沒有!我吃了整整兩個星期的素食了。”我覺得有些意外,就讓她伸出舌頭進行舌診。看完舌頭,我底氣十足地對她說:最近你肯定吃過什麼燒烤、辛辣之類的東西,你再好好想想。
她想了一會兒,突然拍了一下腦門,“吃點瓜子、羊肉串這樣的零食也算嗎?”我點了點頭,這當然算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忌口太素了,就買了一大袋炒瓜子解個饞,還在路邊小攤吃過兩次烤肉串。您怎麼能看出來呢?”
她的舌苔明明白白地“寫著”她的病情和飲食的秘密呢。第一次看病的時候,舌苔黃膩,黃為熱,膩為溼,一派溼熱之像。而溼熱正是痤瘡的“病根兒”,所以,我開出了祛溼熱的藥方。第二次複診的時候,她的舌苔已經變得接近正常的淡紅之色。而這次重新變為黃膩,肯定是吃了熱性的(熱辣或燒烤或煎炸等)、溼性的(油膩或酒類等)飲食,當然也包括正餐外的“零食”。
對於體質非常健康的人來說,吃什麼樣的美味都對身體無妨,但對體質偏弱的人來說,很多食物不亞於“毒藥”,比如對這位患有痤瘡的患者來說,因為本身體質偏於溼熱,再吃溼熱類的燒烤、煎炸食物,就相當於“火上澆油”,本來吃藥快治癒的疾病,一下子變得比以前更嚴重,你說一大袋炒瓜子、十來根羊肉串,是不是“藥效”比我開的中藥還要厲害呢?
我時常聽很多名老中醫感慨:幾十年前,人們生病多是虛病,營養不良是多數疾病的來源,很多病人甚至只需吃幾隻燉母雞,好好補一下就能治好病;而當代人的疾病多是營養過剩所致,所以,應該補中有攻!我自己更是深有體會,像這位患有痤瘡的患者,病根兒就是體內溼熱過多,需要用清熱去溼的藥物去攻逐,如果用補藥,只會越補越壞。老百姓都知道“病從口入”的諺語,而敢用“病從口出”法進行養生和治療的醫生卻並不多見。中醫讓你忌口,其實就是切斷進入你體內的病源,這就做不用藥而勝似藥!
略少飲食忌口法,多數疾病可防治(2)
那麼,普通人都該注意哪些飲食宜忌呢?我給大家總結了一句話,適合於絕大多數人:“飲食少吃一兩口,少油少鹽和少糖”。如果你堅持做到了,超過半數的疾病都可以得到預防和治療。科學家們發現:人類飲食的“鮮美感覺”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多油脂(大魚大肉比青菜蘿蔔更美味);二是多鹽分(口味重的飲食比素淡的要感覺好吃);三是多糖分(糖果和可樂受孩子們歡迎的理由)。而在我們中醫看來,則可以合併成為“清淡”兩字,“清”是少油、少脂,少吃油煎油炒、富含油脂的肥美厚味;“淡”是少鹽、少糖,改變“口重”的習慣。飲食不清淡,過多的油鹽糖就會造成體內溼盛、氣鬱、血淤,讓人的“精氣神”因為“太過”而失衡。
有人會說:“你說得太玄乎了吧,以前一直這樣吃飯,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難道我們一日三餐裡藏著這麼多危害健康的‘定時炸彈’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專門組織專家調查,發現一個驚人的資料: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天的烹調油、食鹽、糖大致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兩倍,屬於嚴重超標狀況!而嚴重超標的後果,是導致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三高”慢性病的罪魁禍首。而要改變這種容易致病的飲食習慣,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每次吃飯的時候,有意識對多油、多鹽的食物少吃上一兩口,對多糖的飲料(如可樂、果汁)少喝上一兩口,長此以往,就會慢慢把飲食習慣調整到健康的平衡狀態。
聽我講完這些並不玄奧的“略少飲食忌口法”,這位大姐終於下定決心,利用她掌管為家人做飯的“權利”,開始主動調節全家的飲食菜譜:增加了清淡爽口的素菜,減少了油鹽的用量,還把兒子愛喝的可樂、愛吃的冰激凌從冰箱中清走。半年後,這位大姐一家三口人到我的診室來報喜:老公的脂肪肝在體檢中發現已經從重度變為輕度了,兒子從虛胖的小胖墩兒變得瓷瓷實實,大姐臉上的痤瘡早已經一掃而光,還滿臉愉悅地告訴我:她那高血壓的老毛病,也已經差不多消失了。她正用全家親身的事例,說服父母和公婆也實行“略少飲食忌口法”,希望能讓老人的糖尿病、冠心病也能夠“病從口出”。
沒有什麼比聽到患者康復的訊息更令我高興的,於是,我又把“微旋養精法、微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