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之上,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時期的科學發展情況。
工業革命的擴散(七)
工業革命的起源來自然科學的進步,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引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爆發反過來又要求有大量的受到教育和具有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這些要求促使了教育改革,由於人們基本上接受了科學教育,具備科學研究實力的人也越來越多,加上大學改革的完成。科學成果出現向所有領域和門類蔓延的趨勢,工業革命時期開創了許多新的學科,這些新學科的誕生和發現的成果引發了以化學工業、電力工業和內燃機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些新技術的誕生將人類社會推向新的高度,工業化更加深入,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促進使人類社會的財富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引發了空前的變革。工業革命的成果也開始向歐美以外的地區滲透並引發了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變革。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談到了隨著經濟中心的變化哲學與科學的中心也在發生變化,19世紀前期哲學與科學的中心在英國,中期則在法國,後期就跑到了德國。這些變化在前面談到的哲學史上比較明顯,科學史上也是如此。但這裡要指出的是雖然哲學與科學的中心發生轉移,但原來的國家依然有大量的發現,從經濟上來看也是如此,法國和德國超過英國的原因是法德兩國發展比較快,而英國比較慢而已。哲學我們前面說過了,我們看下科學,19世紀上半期,法國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發展超過了英國,在1751年至1800年間,英國是37專案,法國是54項,在1801年至1850年,英國是92項,法國是144項。而德國在19世紀後半期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也就是納粹上臺之前,德國的自然科學家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佔絕對優勢,下面我們來關注這一時期的科學成果。
首先是在化學方面的,自古以來,對於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一直存有爭議,古希臘學者赫拉克利特相信火是原質,其他萬物都是由火而生成的。泰勒斯認為萬物是由水構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原質;赫拉克利特則提出火來。最後恩培多克勒卻提出一種政治家式的妥協,他承認有土、氣、火和水四種原質。(見古希臘羅馬世界的哲學與科學(上))而古代中國人認為世界有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並在這個基礎上搞出了陰陽五行學說。中世紀化學知識掌握在鍊金術士的手中,在中國道家發展了煉丹術,代表人物為葛洪。當時,葛洪煉製出來的藥物有密陀僧(氧化鉛)、三仙丹(氧化汞)等,這些都是外用藥物的原料。葛洪在煉製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他指出,對丹砂(硫化汞)加熱,可以煉出水銀,而水銀和硫磺化合,又能變成丹砂。他還指出,用四氧化三鉛可以煉得鉛,鉛也能煉成四氧化三鉛。在葛洪的著作中,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見皇權時代的中國哲學與科學(五))*帝國時期的學者查比爾在化學實驗中確立了實驗法的重要地位;人們公認是他製出了鹽酸和硝酸,並第一個合成王水。他還製造了相當純的氧化汞、硫化汞、氫氧化鈉和酒精。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一些化學術語,就是化學家查比爾發明創造的。這位偉大的學者出版了70多種化學論著,它們被翻譯成包括拉丁文在內的多種歐洲語言在歐洲的大學裡講授。(見歐洲的中世紀和穆斯林世界的哲學與科學(二))近代化學的產生是從對燃燒的認識開始的,燃素學說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化學家們對燃燒的解釋;他們認為火是由無數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的物質實體。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遊離方式存在。大量遊離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顯的火焰,它彌散於大氣之中便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微粒構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英國化學家約瑟夫&;#8226;普利斯特利對古代鍊金術進行研究,1774年,他得到了一個大型凸透鏡(火鏡),開始研究某些物質在凸透鏡聚光產主的高溫下放出的各種氣體。他研究的物質中有“紅色沉澱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稱水銀燒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利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鐘罩內的水銀面上,用一個直徑30厘米、焦距為50厘米的火鏡,將陽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發現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種氣體,將玻璃罩內的水銀排擠出來。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的空氣”。他以排水集氣法,把這種氣體收集起來,然後研究其性質。發現蠟燭會在這種空氣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