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康熙被寫成了一個好皇帝,少年的他,也是有非凡之處,說得上是英明和果斷。他明明恨極了鰲拜,但他知道鰲拜手握重權,是難纏難扳動的人物,沒有策劃好之時,他依然能壓抑怒火,控制自己,不僅不怪罪鰲拜,反而順著鰲拜的心意去殺蘇克薩哈。康熙真是一個天生的政治人物,能如此退讓隱忍,另圖大事,小小年紀,實在不容易。康熙不願在小寶面前顯得沒有主意,這也是他做領袖人物的高明之處,要維持自己的神話和尊嚴,永遠給下屬信心和希望,天大的難題也能一肩承擔。
康熙仔細分析宮中刺客絕不會是吳三桂派來的,其中有三處可疑的地方,韋小寶聽了佩服,這次卻不是討好,而是真心誠意的了。少年皇帝的英明聖斷,於此已可見一斑了。最後康熙罵了句“他媽的”,惹得韋小寶心花怒放,英明的皇帝中,心中也隱藏著幾分韋小寶式的流氓習性。人性是複雜的,沒有一張白紙似的純白的聖賢。
康熙也有人情味,讓韋小寶去質問吳應熊,便會有大大一筆財好發。果然不錯,吳應熊要小寶代他說好話,並送了十萬兩銀子給小寶。這回小寶不用數,二一添作五,先把五萬兩裝入口袋,去康熙那裡還裝好人,說自己一文不取,五萬兩銀子盡給侍衛作皇上的賞賜。康熙再英明也有上當時候,他心中稱讚小寶又忠心又不貪財,給小寶知道真要笑死。
寫康熙,是把他當作真實人物來寫,寫他和普通人一樣有喜怒哀樂。康熙少年皇帝,事事如意,但午夜夢迴想到父母早亡,還是會流淚哭泣。真實細膩的描寫,使康熙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有了立體感、層次感,內涵豐富起來了。知道了父皇未死而在五臺山出家,又知道了太后如此陰險毒辣,康熙是驚喜交加。但這個少年皇帝的厲害之處,在於此時還能沉住氣,不動聲色,一切忍耐下來,要小寶先去五臺山查個明白,做好準備,有萬全之策,無後顧之憂之時,才會對太后發難。康熙為一代英明仁君,寫得確有過人之處。
康熙和小寶夜探慈寧宮,又是少年人愛玩冒險的心性,其實是極擔風險。如果露出痕跡,局面便會不堪收拾。探明瞭真相,康熙怔怔落淚,反覆思量,似是一個小大人,又極有擔當。
康熙盼得小寶平安回來,見面就一句“他媽的”,這憋了多日的秘密粗口,正體現二人之間少年人真誠不藏私的友情。貴為天子,還是和常人一樣,在其尊貴和威嚴的面具下,有真實的人性的弱點,一樣會愛會憤,會喜會悲。聽小寶講了順治在五臺山出家,以及要小寶轉告給他“永不加賦”的一席話,康熙不覺怔怔流出了眼淚。他畢竟不如常人,可以無拘無束地隨心所欲表露情感和行事,他的權力帶給他更多的責任,使他有更多的避忌,考慮更多的後果。
康熙給小寶的密旨,以四幅圖畫示意,這是亙古未有之事,只能發生在這一對少年哥們身上,天大之事,還是離不了童心童趣。小寶在少林寺出家只是過渡和幌子,正經差事是藉此機會帶少林寺武僧去五臺山保護順治,以此遮人耳目,不會興師動眾。康熙的心機,確是巧妙。
康熙和順治父子相見時那種真情流露之處最為感人。
寫康熙和順治父子相見的場面,是虛寫和側寫,著筆不多。只見康熙抱著順治雙腳放聲大哭,而順治也熱淚滾滾,輕摸康熙的頭頂,說道:“痴兒,痴兒。”而後重點渲染康熙與順治父子相會的心情激盪,是康熙從順治的房中出來,心潮澎湃,拉著小寶同在門外庭前階石上並肩而坐的一番談心。
康熙:聖明仁君完成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2)
康熙少年皇帝,擔當諸多國家大事,外表英明聖斷,其實內心一樣有柔弱處,本有父王可以依託和分擔,但順治出家,千斤重擔只能一人承擔。平日他是絕不會如此推心置腹將自己的想法說給小寶聽的,此次真情激盪,不能平靜,而小寶這少年哥們,就成了康熙最好的談話物件。
對順治父子連心的感情,體現在康熙對小寶說,他永不敢忘順治所囑愛惜百姓,永不加賦這句話上。戀戀不捨,渴望父愛,渴望友情的理解和支援,康熙是個有血有肉很重感情的開明仁君。做皇帝,要對得起天下的百姓,這樣的想法,真是不容易,讀者不由得不喜歡這個深情重義的少年天子。
對社會的認識,康熙也是極深刻和明達。他甚至能理解漢人對清人的憤怒和不滿,承認清兵入關殺人放火,害死無數百姓是做的大大的惡事。所以他想當好皇帝,對漢人百姓仁愛和給予補償和贖罪。對當前政治形勢,康熙更是分析精闢,瞭如指掌,他知道矛盾的關鍵是在平西王吳三桂處,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