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2部分

惕。因為無論是韋后還是韋弘敏,往往都能從許多細微處,發現出諸多的不同。

可是在武三思眼裡。這神策府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熱鬧,武三思喜歡這種熱鬧,看到街面上熙熙攘攘,他竟是感覺到很享受。

想當初,韋后可是答應過,只要秦少游倒了,這神策府,就歸他武三思節制的。所以進了神策城,武三思就宛如看到了一座金山銀山,這……實實在在的是一出寶藏啊,大街上的人穿著也很體面。沿途都是門面,到處都是蟠旗,一個個迎風舒展開,上頭寫著茶、書、酒、雜之類的字樣。

大街很寬闊,都是青石鋪就的路面,有些點顛簸,卻比洛陽的路面似乎好一些。

待到了神策府,武三思是個講排場的人,早早就命人來通報,遞了名帖,所以這個時候,王琚就在此代秦少游迎接這位府尹了。

王琚神色不變,他這幾日消瘦了許多,洛陽城有什麼舉動,他怎會不知,畢竟那上官辰可不是吃白飯的。

武三思這是要做什麼?意圖有些明顯,不過這是陽謀,現在這事兒還沒有發作出來,神策府固然早想要有所應對,可是已經遲了,因為這個時候如果出面澄清,那麼徵募來的民夫,非要鳥獸作散不可。

這武三思確實誤導了所有人。

在他口中,神策府固然是有錢,可是神策府有錢,並不代表秦少游有錢,這兩樣東西卻是分開來看的,神策府賺的越多,其實花銷就越大,正是因為興起商貿,使得神策府的歲入水漲船高,可是莫要忘了,一般的郡治、府治,大多推崇的都是無為而治,或者是與豪強、士族共治一方,他們的職能少的可憐,甚至連徵稅都是分包出去,至於治安,也不過是養著幾十個捕手,民不舉官不糾罷了,修橋鋪路……即便只是一座小小的石橋,只怕也需要一個縣中的使君花費幾年功夫,在豪強和地主的幫助下建起來。

某種程度來說,正是因為他們是單一的農業形態,所以官府的職能,可謂是簡陋到了極點,辦學如此、修河如此,甚至整個官府,其實什麼都不需要,一個縣,只要任命下一個縣令,再任命幾個佐官,就可開始治理了。可是弘農的形態,早已發生了無數地變化,這種變化,並非是秦少游強力推行出來的,而是在社會的發展中,漸漸衍生出來。

商賈們要流通,就必須修橋鋪路,大批貨物要出入,那麼尋常的路和石橋說是無法保障的,而且為了防止誤事,不但這橋要修的寬敞,路要修的平整,最重要的還是時間不能拖延。單憑這一項,每年就是百萬貫的開支。除此之外,對於農人,需要進行一些補貼,否則工商興而農業沒,這也會引發大問題,為了使流通更快,就要修運河,人口越來越多,尤其是外來人口熙熙攘攘,就不免有諸多男盜女娼之徒,神策府必須得有一批專業的捕手,而如今,這樣的捕手就有超過一千五百人,養活他們,又是一筆開支。(未完待續。)

第四百一十六章:敵國之富

有收穫就會有付出,這是一個恆古不變的道理。

或許在別人眼裡,神策府日進斗金,可是為了這個進賬所花費的錢財,又何至是千萬。

要練出精兵,要維持治安,要修路修河,弘農的一個縣,招募的文吏、胥吏足足三百,而且都是足額,因為這裡的縣已經不再單純的無為而治,方方面面的事,都必須要去管理,說穿了,無非是商業化之後,使得行業開始了細分,這個時代,所謂的行業,無非是士農工商而已,可是在弘農,卻已全然變了模樣,再想要無為而治,已是絕不可能了,而新的管理模式,就意味著更多的金錢。

在別人眼裡的金山,其實絕大多數,終究還要投入到弘農中去,雖然會有結餘,那也是精打細算出來的。

武三思顯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或者是在神策府中,想必韋家或者是武家已經安排了人手,而這個人最清楚內情,因此武三思打著這個明目,給人一種錯覺,那便是秦家家大業大,那便是運河的修築之後,秦少游的獲益極大,如此一來,整個河南府便人心浮動起來。人就是如此,一旦知道你躺著都有錢進,而自己賣了苦力能讓你更加富可敵國,大家就有那麼點兒吃大戶的心思了。

此時整個河南郡上下,無論是官府還是百姓,都是燃起了希望,一人一月十貫啊,這十萬的民夫,豈不是一月下來,就是超過百萬的錢糧?運河修一年,便是一千萬貫砸了下去,這還不說。修河是需要成本的,要工具,要僱傭老匠,要提供牛馬,就這,又是不知多大的開銷。

可以說。這筆錢,神策府拿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