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諡醒�錮淼牟逋忌嫌Ω枚技����謔翹岢觶汗飪贍蓯且恢擲嗨撲�ǖ牟ǘ��餼褪親鈐緄墓獠ǘ�怠�

波動說認為,光不是一種物質粒子,而是由於介質的振動而產生的一種波。我們想象一下水波,它不是一種實際的傳遞,而是沿途的水面上下振動的結果。光的波動說容易解釋投影裡的明暗條紋,也容易解釋光束可以互相穿過互不干擾。關於直線傳播和反射的問題,人們很快就認識到光的波長是很短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光的行為就猶同經典粒子一樣。

而衍射實驗則更加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波動說有一個基本的難題,那就是任何波動都需要有介質才能夠傳遞,比如聲音,在真空裡就無法傳播。而光則不然,它似乎不需要任何媒介就可以任意地前進。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星光可以穿過幾乎虛無一物的太空來到地球,這對波動說顯然是非常不利的。但是波動說巧妙地擺脫了這個難題:它假設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介質來實現光的傳播,這種介質有一個十分響亮而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叫做“以太”(aether)。

就在這樣一種奇妙的氣氛中,光的波動說登上了歷史舞臺。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個新生力量似乎是微粒說的前世冤家,它命中註定要與後者開展一場長達數個世紀之久的戰爭。

他們兩個的命運始終互相糾纏在一起,如果沒有了對方,誰也不能說自己還是完整的。到了後來,他們簡直就是為了對手而存在著。這出精彩的戲劇從一開始的伏筆,經過兩個起落,到達令人眼花繚亂的高潮。而最後絕妙的結局則更讓我們相信,他們的對話幾乎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17世紀中期,正是科學的黎明到來之前那最後的黑暗,誰也無法預見這兩朵小火花即將要引發一場熊熊大火。

飯後閒話:說說“以太”(aether)。

正如我們在上面所看到的,以太最初是作為光波媒介的假設而提出的。但“以太”一詞的由來則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論天》一書裡闡述了他對天體的認識。他認為日月星辰圍繞著地球運轉,但其組成卻不同與地上的四大元素水火氣土。天上的事物應該是完美無缺的,它們只能由一種更為純潔的元素所構成,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第五元素”

——以太(希臘文的αηθηρ)。而自從這個概念被借用到科學裡來之後,以太在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微妙的,一方面,它曾經扮演過如此重要的角色,以致成為整個物理學的基礎;另一方面,當它榮耀不再時,也曾受盡嘲笑。雖然它不甘心地再三掙扎,改換頭面,賦予自己新的意義,卻仍然逃不了最終被拋棄的命運,甚至有段時間幾乎成了偽科學的專用詞。但無論怎樣,以太的概念在科學史上還是佔有它的地位的,它曾經代表的光媒以及絕對參考系,雖然已經退出了舞臺,但直到今天,仍然能夠喚起我們對那段黃金歲月的懷念。它就像是一張泛黃的照片,記載了一個貴族光榮的過去。今天,以太(ether)作為另外一種概念用來命名一種網路協議(ethernet),看到這個詞的時候,是不是也每每生出幾許慨嘆?

向以太致敬。

上次說到,關於光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在十七世紀中期有了兩種可能的假設:微粒說和波動說。

然而在一開始的時候,雙方的武裝都是非常薄弱的。微粒說固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它手中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光的直線傳播問題和反射折射問題本來是它的傳統領地,但波動方面軍隊在發展了自己的理論後,迅速就在這兩個戰場上與微粒平分秋色。而波動論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論,格里馬第的光衍射實驗是它發家的最大法寶,但它卻拖著一個沉重的包袱,就是光以太的假設,這個憑空想象出來的媒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波動軍隊的累贅。

兩支力量起初並沒有發生什麼武裝衝突。在笛卡兒的《方法論》那裡,他們還依然心平氣和地站在一起供大家檢閱。導致“第一次微波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是波義耳(robertboyle,中學裡學過波馬定律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這個討厭的愛爾蘭人?)在1663年提出的一個理論。他認為我們看到的各種顏色,其實並不是物體本身的屬性,而是光照上去才產生的效果。這個論調本身並沒有關係到微粒波動什麼事,但是卻引起了對顏色屬性的激烈爭論。

在格里馬第的眼裡,顏色的不同,是因為光波頻率的不同而引起的。他的實驗引起了胡克(roberthooke)的興趣。胡克本來是波義耳的實驗助手,當時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