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8部分

和這座大廈一模一樣的大廈。兩座大廈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顏色發生了變化,不知道是出於什麼考慮,新的大廈不再是桔黃色,而是換成了惹眼的火紅色。

經過詢問,趙一飛才知道原來顏色也是識別建築物被重構的一種基本標識。在第十八行星上,由於原來的地殼變動非常頻繁,所以這種大廈的搬家是經常發生的。而為了能夠有效地對這些搬家的大廈進行管理和警示,畢竟搬家後大廈的結構會有所變化,堅固程度可能會發生某種變化,所以管理者就想出了用不同顏色標識所搬家大廈的辦法。

不過讓突隆人沒有搞明白的是,這種大廈搬家並不一定會導致大廈結構的破壞,實際上在第十八行星上發生過很多次大廈搬家後居然整體結構穩定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根據科研人員的研究結果,應該是大廈結構組合最佳化的結果。

就拿這次拖移的一座大廈來說吧,其由原來的桔黃色變成了火紅色就是結構穩定性上升的標識,而其他的一些根據測定結構穩定性有所下降的大廈則被塗成了綠色或者藍色之類的顏色,以和這種結構穩定性上升的大廈相區別。

而要想搞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雖然趙一飛對此非常的感興趣,但他也只能把這些渴望壓制在心裡。因為他知道,這次的目的是參加“星際聯盟”峰會,其它的交流以後還可以進行,如果這次齊瓦的提議不能夠透過的話,恐怕這種交流以後會很困難發生,人類還需要在這場會議上努力啊!

隨著場地的清理,一片空曠的土地出現在趙一飛等人面前。在這片空地之上,即將修建起來的就是這次“星際聯盟”峰會的會堂。

不知道是突隆人偏愛組合,還是出於別的什麼原因,每次當趙一飛在和齊瓦交流時談到這一點時,齊瓦只是淡淡地一笑,並沒有回應什麼。和拆走那些大廈一樣,這座宏偉的“星際聯盟”會堂居然也是組合而成,這不能不讓趙一飛、周寧遠等地球人類對突隆人的組合能力歎為觀止了。

畢竟這種組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就的,那需要非常發達的科技基礎,否則如此龐大的一項工程讓人類來做的話,恐怕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進行先期準備。然後需要打下堅實的地基,最後才是建造整座會堂的主體並進行適當的裝修。

顯然突隆人不是這樣想的,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可以組合而成的。雖然“星際聯盟”峰會會堂的要求較高,但這並不能改變他們的基本觀念。而在外人看來,他們所用的某些材料簡直是不可理解的,那就是一些毀壞掉的大廈的組合單元被再度利用到會堂修建上來。

在周寧遠擔憂的追問下,工程排程機器人熱情地解釋了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整個突隆人的建築就是以組合構成的,不只是各種大廈,就連道路、橋樑等等都是如此。而這種組合發展到最後就成了越來越簡單的標準單元,顯然這種標準單元才是組合的最理想材料。

而這些基本的幾種標準單元及可以用來組成房間,也可以用來組成路面,還可以用來組成橋樑的構架,這在人類來說大概是很難想象的,但卻是事實存在的。

對於組合單元間的介面,突隆人採取了兩種方式來解決:一種是簡單的機械性對介面的存在,這在房屋等建築物中是普遍使用的。包括前兩天眾人看到的拆卸大廈基本上都是由這種機械性對介面來完成對接的。

而另一種就是利用生物固化技術來固定標準單元。比如說橋樑等等這種生物固化技術用的就比較多,它依據的原理是某些植物或者微生物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會分泌出某種粘性非常好,且堅韌度非常強的物質,利用這種物質把標準單元緊密地連線到一起。

非常令人驚訝地,這些植物或者微生物具有的一個奇異特徵是,越是在溼度較大,甚至被水浸泡的情況下,他們越會自發地增加這種粘性分泌物,從而不自覺地提高了建築物的結構性,同時也起到了保障橋樑等建築物安全的作用。

和拆開並挪走建築物相比,新建的速度要慢多了。足足花了兩天的時間,一座宏偉的“星際聯盟”會堂才迎著早晨的陽光出現在眾人的面前。

如果按照地球高度來衡量的話,這座會堂足有50多層樓那麼高,其呈現出明顯的突隆人文化特色,那就是稜角非常多,遠遠望去,整座會堂好像是一個分形體構成的正六面體,這也暗暗地呼應了“尤嘉星系”的太陽結構,雖然齊瓦沒有對此做出解釋,但根據趙一飛的看法,同樣的結構表明了齊瓦內心深處的自豪和對本種族的濃濃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