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雖看著還強盛,卻是內強中幹。接連損失幾名大將後,軍中更是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局面。
從前有衛家父子在,公孫老將軍也尚在世,韓王與昭王還忌憚大楚幾分。
如今,衛氏三父子俱戰死沙場,公孫老將軍又因病過世,若是韓王與昭王有不臣之心,此刻,又有誰攔得住他們呢?
韓王已是知天命之年,平日裡對外表露出一副貪財-好-色的模樣,但誰也不敢小覷了他。若真只是個酒囊飯袋,韓王也不可能一年又一年抵禦住了外族扣關,並將屬國那麼塊荒涼的地方發展壯大。
至於昭王,說來就更復雜了。如今的昭王十分年輕,才剛及冠,就展露出英才之相。若昭王忠於大楚,大楚的臣子們心中必然無憂。無他,實在是這昭王太能打了。
前任昭王的國喪中,遊牧民族來犯,彼時還頗年少的昭王帶著少量精銳部隊直接打退了遊牧民族的大軍,非但如此,他還追著遊牧民族跑了數十里,直把遊牧民族逼得將放牧的範圍後撤了許多。
昭王一戰成名,並憑著這場大勝,迅速的坐穩了一國之王的位置。就連在楚王的直屬地區,都有許多他的崇拜者。
昭王的先祖原是跟隨大楚太-祖打下江山的功臣,與衛家相同,昭王一脈也可以稱得上是世代忠烈。昭王的先祖在族規中規定,子孫必要以大楚為先,有了大楚,才有了今日的他們。昭王的父親忠實地遵循了這一族規,如無意外,昭王日後也會接過父親手中穿過來的火把,成為下一個大楚的擁躉。若真是這麼發展,楚國的臣子們也不用擔心了。
可惜的是,昭王的父親,先昭王被楚帝給害死了。
楚帝不知從哪兒聽來了謠言,一心認定先昭王要對其不利,遂先下手為強,趁著先昭王進京之際一杯酒毒死了先昭王,彼時還是世子的現任昭王亦滯留在楚國國都,名為做客,實為軟禁。彼時,楚國還沒有敗落,楚帝的地位與如今和不能夠同日而語,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昭王一系得罪了楚帝,怕是要沒落了。原本熱鬧的昭王府一下子變得門可羅雀,昭王世子的日子過得極為艱難。
那時候,有人甚至不懷好意地揣測,楚帝會在什麼時候弄死這個年少的世子。先昭王只此一子,若是昭王世子也死了,楚帝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回這塊土地了。
沒有人知道年少的昭王是如何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並勸說楚帝將他放回了昭國,承認他為新王。但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來,昭王有能耐又能隱忍,絕非池中之物。
這樣一個人,若是作為友人,自然是極為可靠的,可若是作為敵人,就相當可怕了。
忠於楚國的老臣們不由擔心,若是昭王還記得他父親身亡之事,對楚帝心存抱負之心可怎麼辦。畢竟是殺父之仇,哪怕昭王自己表現出毫不在意的樣子,他們也絕不相信昭王是真的不在意了。
當然,更多的人在考慮的,則是昭王與韓王的到來會對自己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楚帝即位之初,忠於大楚的人倒是不少,可一年年下來,這些人不是因為說話太耿直難聽,被楚帝給擼掉了官職,就是被楚帝的種種荒唐做法徹底冷了心腸。尤其,在經過了婉貴妃之兄一事後,很多人都開始懷疑,楚帝究竟是不是他們想要的那個仁君?歸根結底,忠臣只佔臣子的一少部分,而只忠於楚帝的又僅僅只佔了忠臣的一少部分。
對於大部分臣子而言,他們所效忠的,是自己的利益,對國家,他們不是不忠誠,而是有保留的忠誠,不背叛,只是因為利益不夠。對於大部分忠臣而言,他們所效忠的,是楚國,而不是楚帝。若楚帝真是扶不起來,他們不介意另立一個新君,好讓楚國強盛起來。
楚帝的性子讓人實在一目瞭然,耳根子軟,這既是缺點,也是優點。好處在於他會聽取底下臣子的建議,不會有太多乾綱獨斷的時候。可目前看來,這種性格的缺點表現得更明顯一些。比如他聽信讒言殺死先昭王的那一次,又比如他在跟婉貴妃兄妹有關的事件上頻頻表現出的愚蠢。
似乎一遇上週家人,楚帝的腦子就開始拎不清。一個婉貴妃一個周朲,不知道透過楚帝得了多少好處,又做了多少有損陰德的事,說是毫無下限也不為過。偏偏對於這個母族,楚帝還就喜歡護著。
如果說楚帝在周朲事件中表現出的對百姓生死的漠然讓臣子們心驚,那麼,他對周家毫無緣由的偏信,就讓臣子們感到不滿。沒有大局觀,沒有道德是非觀,楚帝看到的,就只有眼前的那一點點利益,這已經不是用一句“耳根子軟”就能夠搪塞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