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的動靜,國院黨派噴薄而出,縣府地方議院也不甘示弱,紛紛自組會黨。聖道四十三年三四月間,英華一國上下。在組黨參政這事上爆發出的熱情,不僅讓時人震撼,後人也是瞠目結舌。據不完全統計,就只在中極殿大議前,《政黨令》還未出**時。以在報紙上明發會章,宣告組黨為標誌,全國就湧現出兩千六百多個“政黨”。而只是在街上發告貼,在茶館或者其他什麼場所召集會議,宣告組黨的,就更不計其數了。
正如李肆所檢討的那般,國人的參政之心,早已經熾熱得火紅,一旦放開了閘口,政黨這個社會生物,幾乎是以第一宇宙速度在爆發。從國院到地方院,從議院到民間,政黨之所以在一兩月裡就開遍全國,是因為政黨的要素早已經齊備了,就只有一層紙擋著。這張紙不過是舊世皇權時代的權柄法理,同盟會與共和會的順利組建,讓國人驟然恍悟,現在已是今人世了。
黨派噴發的同時,這一個多月裡,報界輿論不僅聚焦於組黨之勢,也在關注即將舉行的中極殿大議,各家報紙的時政評論員羅列出了若干議題,並且就這些議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中極殿的殿門還未開,大議就已在民間自起了。
第一個大議題就是政黨這東西,該是個什麼東西……
組團推選宰相,以此伸張政見,謀求利益,這不是什麼罪惡勾當,只要有底線,守國憲國法。但怎麼組團,這裡面就大有文章了。
這個議題涉及的是政黨的內部機制問題,由此各個新生政黨意識到,在以黨爭確立國家新政格局前,還得先讓自己立起來。
因此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同盟會與共和會,開始埋頭大造黨綱,確立黨制。怎麼選宰相還不清楚,要各方討論,而怎麼選黨首,自己總能先搞明白吧。議事規則,推選票制,這些基本功是本就有的,拿來比照自身實際情況修修改改就好,而要怎麼團結幾萬幾十萬選人,讓大家能夠一個聲音說話,這就要從頭練起。
第二個大議題則讓同盟會與共和會的黨魁們出一身冷汗,輿論都認為,兩院院事雖也是民選,但就幾百個人決定宰相人選,國人都不清楚推選格局,難以做到公平公正。
這個議題衍伸出東西院之爭,東院人多,西院人少,如果東院意見一致,那西院對宰相人選就沒什麼發言權了,這顯然不妥。
這個議題讓各黨們到,未來的宰相推選之制,很可能不是簡單的上層之爭,這又進一步刺激各黨,開始將國院地方院的小圈子,變作擴及一國的大圈子。
第三個大議題才到宰相推選新制的爭論,有說就比照院事推選,讓一國選人大選就好,可這個提議被批駁得體無完膚。每任院事都是五年,而一國現在有鄉、縣、府、省、國五級議院,立國四十三年,發展下來,已調整為每年一選,年年有選,已經很勞民傷財了,這幾年國中改革五級選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再加個大選宰相,還讓選人活不活了?
“以成本計,院事選更方便,以法理論,院事本就是選人推選的,代表一國民意,國院人太少,大家看不清,摸不到,可以往下移嘛。”
好幾位知名時政評論家都持這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同。
其他還有太多議題,以至於原定四月二十日的大議也推遲到四月二十八日。四月二十日時,皇帝破天荒地露面了,召集兩院和政事堂,舉行了一整天的御前會議,然後頒佈了《政黨選事詔》,明確了三點,第一,國政歸相,第二,政黨是合法存在,第三,宰相推選引入政黨之制。
皇帝下令成立選事院,由太子親任知事,隸屬於大判廷,聯合報界、都察院和大理院,確保選事的公平公正。就此國人皆知,皇帝將這變革重任交給了太子。
聖道四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億萬國人矚目的中極殿大議終於召開。RS
第一千零四章 中極殿大議
() 當皇帝一身大紅朝服出現在中極殿時,與會的五百多名兩院院事,百名政事堂官員,百名大判廷法事官員,以及三百多包括報人、學院、天道院、翰林院在內的各界人士齊齊起立,躬身長拜。
“這還是朕第一次坐在這裡……”
皇帝在龍椅上落座,展臂虛扶,示意免禮,話語深沉。
中極殿這二十來年裡就只開啟了寥寥幾次,除了北伐時兩院共頒《討滿令》外,其他時候都用來推選宰相了,而這幾次大議裡,皇帝都缺席了。
正因為皇帝的缺席,即便是有太子在,每次大議的動靜都不小。也只有秩序實在亂得不可開交,或者爭執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