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英華,是迷亂之月,特別是在下半月,各家報紙滿版都在吵鬧立明之事。
以《越秀時報》、《工商快報》等報為一方,工商界和出身商學,以及對天主道所涉學問有一些認識的讀書人,還在繼續反對立明。而以《士林》和《正氣》為輿論陣地的讀書人,則宣揚華夏統還留在前明旗下,必須要將這統接過來,以此凝聚英華道統和李天王的君王統。
兩邊吵得熱鬧,在主張立明這一派裡,《士林》所團結的“三賢黨”跟《正氣》所團結的“聖儒黨”(他們也辦了個聖儒書院),在具體人選上又有巨大的分歧。三賢黨主張不去深究朱明遺留下來的帝統血裔,只要是朱明宗室之後,都有資格。而聖儒黨卻要考據帝統傳承,不合“禮”的他們就絕不承認。
三賢黨的主張,是淡化朱明帝統的影響,模糊君王傳承,方便禪位李肆。而聖儒黨則是一本正經想立個朱明皇帝,讓其持血脈正朔,這兩方自然各懷鬼胎。三賢黨倒的確是想著助力李肆,但也有淡化君王神聖之位的用心。而聖儒黨則是想讓這朱明皇帝能成真正的皇帝,英華就此脫胎成朱明,而他們麼,就成了顧命臣子。
這聖儒黨反亂之心昭昭,卻無人去理會,禁衛署於漢翼都沒心思去監視他們,因為這幫人自己就亂成一鍋粥。就像是當年南明帝統大戰的重演一般,有主張自弘光一系而立的,有主張自永曆一系而立的。什麼隆武、紹武一系的也有人喊,甚至還有人喊從朱三太子一系裡找,遭了無數人笑話。
所以這聖儒黨,就沒人去理會,讓反立明派警惕的是三賢黨之流。而對三賢黨最反感的,除了工商,還有軍隊。因為這幫人,有很多都在英華官府立任職。對軍隊來說,昔日文武合作還算融洽,現在“朝廷”裡文的一方,又開始鬧騰不止,這一步是立明禪位,下一步呢,又該學著宋明時,尊文賤武了吧。
輿論熱熱鬧鬧地吵著,時間已到九月末,無涯宮肆草堂,範晉一臉痛心疾首地說著:“聖武會還穩,大半是綠營和讀書人,天刑社情緒最不穩,他們就認為,這是文人要奪天王權的行動。天王,不早作交代,怕軍心都要散啊!舉朱明這旗,可是一招臭棋,孔尚任此行就沒安好心……”
李肆嗯嗯地點著頭,他了解範晉和軍隊的情緒,但這會不好將盤算全都說起來。等範晉噴完之後,將一份稽核的樣板遞給範晉,是官報《英華通訊》。
範晉接過來一看,頓時眼暈:“十六個!?”
李肆笑了:“沒錯,還包括剛改名為朱慈允的段允常。”
範晉此時也知了段家事,很是不解地道:“為何一找就是十六個!?要依著我看,真要立明,就直接將那國子監錄事段允常立為皇帝,至少他有段老夫子壓著,天王再娶了段家姑娘,那皇帝就完全貼著天王,絕不會多事。”
這是一般人的想,原本也是李肆的謀劃。但孔尚任掀起立明禪位的輿論後,反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就迫使李肆必須要做全新的打算,否則難安自家人心,這就是所謂的門檻變高了。
李肆神神秘秘地道:“天壇已經建好了,到時就能見分曉。你與其操心這事,還不如多花心思在日後的樞密院上面,範副使……”
範晉楞住,獨眼光彩閃動,都沒去細想天壇修好跟立明禪位有什麼關係。
第四百三十五章 十六明王祭天
() 在這南方,九月鷹飛後,十月依1日草肥。名加看最新章節//
後世被稱為“南天門”的黃埔天壇,在十月初十,迎來了第一次祭天大典。這大典承載了太多內容,不僅廣州人空城而出,整個廣東,甚至雲貴湖南部有無數人匆匆趕來。
已有“天下第一典史”之稱的廣州縣典史陳舉腦子再一次陷入到四分五裂的渣狀態,整個大典的外圍警備工作由他負責。從韶州、廣州、肇慶和惠州四府調來的上萬巡警都歸他指揮,雖然有數十個縣典史受他分派,可在他眼裡,這些鄉巴佬典史一個個都是榆木腦袋,在這大陣仗前全然亂了手腳。
有錢人騎馬或者駕著馬車而來,只有點小錢的,坐大板牛車驢車,近在番禹縣,以及早早從外地而來,就寄宿在番禹乃至黃埔附近的人直接步行,十萬甚至更多人潮洶湧而來,讓那些小縣典史一身是汗,兩眼失焦。
…隘什麼慌!幹好咱們份內事!就盯著刀劍、火器、弓弩!報紙和告示早就說了不準帶,發現了一律繳器拘人,就這麼簡單!裡面的事還有別人操心。”
陳舉嘴裡訓斥著那些典史,兩隻眼睛卻各自聚焦,掃視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