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
弘曆思忖片刻,沉沉點頭。
五月春光燦爛,養心殿主殿,宗室重臣的臉上也綻著明媚的笑顏。英華一國的國政脈絡漸漸清晰,《英清和平協定》已落到實處,讓大清國這些忐忑了大半年的中流砥柱終於安了心。
“昭雪睿親王、豫親王!”
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吳襄的嗓音正迴盪在大殿裡,這話更將眾人的心氣推到了新的高點。
睿親王多爾袞為大清得華夏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多爾袞這位攝政王,大清就得不了中原。死後順治曾尊稱為“義皇帝”,甚至還給了“成宗”這個廟號,不皇而皇。可惜康熙即位後,蘇克薩哈等重臣出面詆譭,多爾袞不僅失了尊榮,丟了鐵帽子王位,還被逐出宗室。
時隔數十年,當年多爾袞與皇室之恩怨已經淡去,留在滿人心中的,是一位功蓋千秋的大英雄。而豫親王多鐸則是多爾袞的鐵桿臂助,雖未涉政事,卻為大清四方征戰,戰李闖,收江南,北征喀爾喀蒙古反亂諸部,戰功最顯。當年貶黜多爾袞,多鐸也受了牽連,丟掉了鐵帽子王。
為這兩位滿人大英雄平反,意義不言而喻,那就是重塑滿人精魂,以示滿人同心。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義和生意
()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義和生意
“八位鐵帽子王,配享太廟!”
吳襄更進一步,將其他六位鐵帽子王也全提了出來,殿上轟然附和,一股熱浪噴薄而起。
“好、好……吳愛卿議得好,深合朕心,朕以為……”
弘曆在龍椅上按部就班,吳襄所言,是他跟茹喜早已議定,跟恂親王允禵也透過氣的結論。
“怡親王也是皇考所立,不該跟其他鐵帽子王有差,一併配享太廟為好。”
話音剛落,一人撲跪在地上,腦袋叩得咚咚作響,是現任怡親王弘曉,“奴才怎能受得這樣的大恩?皇上此時若是賜死奴才,奴才也歡喜得緊……”
不知是太過高興還是太過惶恐,弘曉都有些胡言亂語了。
“我大清乃滿漢一體,滿人不齊心,漢人又怎能齊心呢?”
殿上還有張廷玉、蔣廷錫等漢臣,弘曆的話說得份外委婉,漢臣都默然以對,看向吳襄的目光復雜異常。
這是個漢人呢,抬了滿旗的漢人,由他出頭來推著大清重立滿主漢奴的大義,不知道是警告漢人,還是譏諷漢人,總之這味道很是怪異……
不管漢臣怎麼想,宗室和滿臣已齊齊下跪,逼得漢臣也不得不下跪,一起高呼吾皇聖明。
弘曆接著拿出一本書,一本已散於大清鄉野,讀書人都人手一本的書,《大義覺迷錄》。
“皇考以滿漢一家為志,希翼我大清能護得華夏道統,守人世倫常。可這世上小人橫行,奸賊恣意,竟曲皇考本意,以滿漢一家之論,汙衊滿人主天下,以族論政,迫壓漢人,徒令人心大亂。”
“朕不忍皇考善心被如此汙衊塗抹,朕意已定,收繳《大義覺迷錄》,以及所有與曾靜案相關的書卷,但有私藏,交有司重責,絕不輕怠!”
跟早前雍正,隨後光緒上位不同,弘曆是靠著三方強援得位的,因此他對龍椅沒有太大的危機感,從來都雍容溫和。之前半年更是沉浸於宮闈,不怎麼理政,讓一殿臣子都沒太覺出這位年輕皇帝的帝王氣概。
而眼下這一沉聲宣諭,終於讓眾人有了感覺,龍椅上坐著的好像不再是傀儡,至少不完全是了。
“吾皇聖明!”
跟剛才為多爾袞多鐸平反時的反應不同,此時卻是張廷玉等漢臣真心實意地叩拜高呼,這一天他們已等得太久了。
不管大清的大義是什麼,大義都該是皇帝,是朝堂定論之事,這不是鄉野小民能摻和的。從古至今,沒有誰像雍正那樣,認真地跟天下臣民爭論大義,由此將宮廷和朝堂運作清清楚楚展示給天下。
就因為雍正搞什麼“大義覺迷”,讓一國人心崩離,大清今日淪為南蠻侄國,雍正即便不是罪魁禍首,也是推波助瀾之人。
“請誅曾靜,以謝天下!”
張廷玉更高聲呼道,他可沒忘雍正背後,還有一個罪魁禍首。
當年曾靜案起後,不管是朝堂還是民間,但凡心懷聖賢,堅守理學之人,都堅持曾靜當死。可雍正為推行他滿漢一家的大義,硬生生留下曾靜的徒弟張熙的命,還代兩人向朝野討命,說他們不過是被南蠻蠱惑,在他的教導下已幡然自新,懂了君臣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