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歷史,書中在適當位置附錄了夏王朝十九王的生平簡歷,供讀者參考。喜歡歷史的可以閱讀,不喜歡的可以不看。
第一章 遭妒忌禍起蕭牆
“兄弟們,大家加油幹呀!堯帝前來巡視啦!”
一個洪亮的聲音從堤岸上傳來,那聲音彷彿一口洪鐘,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治水工地上,滿身泥水的民工們不約而同的朝岸上望去。喊話的人是一位三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身高九尺,虎背熊腰,目光如電,長髮披肩。
此人正是治水工地本區段的小頭目伯鯀。
伯鯀是誰?
此人可是大有來頭。據說他的祖上是黃帝的後裔,是顓頊高陽氏的支脈,其先祖因不被黃帝族重視,賭氣離開了中原,遠遷於西部的邊境地區與西戎人為伍,故而中原人又稱他們為戎人。
伯鯀是一位機智多謀才智超群的人物,以善於治水而聞名天下。唐堯以來,大洪水氾濫成災,江河堵塞,老百姓被滔滔洪水逼得苦不堪言。堯帝命共工氏領導治水,共工氏聽說伯鯀頗通水道,便請他出山指導治水。這樣,伯鯀就成了共工氏治水的得力助手。
但是共工氏多年治水無功,引起了朝廷的不滿。
這不,堯帝乘坐著一頂四人抬的簡易轎子,帶著上百人的護衛,前呼後擁地來到治水前線視察來了。
眾人聽伯鯀一喊,不但沒有加緊幹活,反而都停下來,好奇的觀看著遠道而來的天子。
堯帝威嚴地命令,讓工地上的幾個小頭頭上前回話,接受他的調查。
伯鯀等十幾個小頭目不敢怠慢,急急忙忙來到堯帝面前。
堯帝這個人平時呆在宮裡很少外出,對治水更是一無所知,他依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便毫無根據地對治水工作胡亂批評,結果漏洞百出,惹得眾人都捂著嘴巴偷偷地笑。
堯帝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傻乎乎地看著眾人。
伯鯀沒有笑,他對堯帝的胡言亂語很不滿,他是個直爽的人,心直口快,有話就想說,便當眾指出了堯帝的錯誤。
本來這事不說破,大家一笑了之也就過去了,可是伯鯀這麼多嘴多舌地一說,堯帝的臉上頓時就一陣紅一陣白了。他感覺很沒面子,雖然當時沒說什麼,內心裡卻十分氣惱。
堯帝壓了壓心頭的火氣,瞪著伯鯀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伯鯀,是黃帝的後代!”伯鯀大咧咧的說,根本沒注意堯帝的表情。
堯帝一聽,好哇,我說你小子咋這麼牛,原來是仰仗有個黃帝祖宗。黃帝是了不起,可他早就作了古了,你有什麼可顯擺的?今天我算是看明白了,你小子存心是想羞辱我,好,那咱們就騎毛驢看唱本走著瞧!
從此,堯帝便和伯鯀結下了怨恨。
列位一定會問:不會吧,堯帝乃一代聖賢,心胸哪能如此狹窄?
這您就不明白了,越是有名氣的人虛榮心越強,本來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在他那裡可就變成無法容忍的大事了。因為他們把名聲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丟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丟面子!就這樣,堯帝與伯鯀之間從此產生了隔閡。
後來,伯鯀在跟隨共工氏治水過程中多次立功,被許多部落族民推舉為英雄,並且聯名向堯帝請功。
這讓堯帝心裡更加填堵,這些人也真是的,吃飽了撐的吧,為他請什麼功?雖然心裡對伯鯀不滿,但迫於群臣和民眾的壓力,只好裝模作樣地把伯鯀封在了崇邑(今河南洛陽市嵩縣北)。——從此鯀才被稱作崇伯鯀。
有的書上解釋,說崇伯鯀,姓崇名伯鯀,這似乎錯了。崇是古代的地名,伯是首領的意思,鯀才是真正的名子。古時候的“伯”字相當於現在的“長”字,如現在的省長、市長、縣長、社長、村長,古時候就可以稱作省伯、市伯、縣伯、社伯、村伯。這是題外話,就此打住。
共工氏治水多年毫無成效,堯帝極為震怒,便下令免去他治水總指揮的職務。其實憑心而論,這種處置也是有失公道。眾所周知,那時的大洪水是世界性的災難,是因為全球海洋水位上升造成的,共工氏總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是難以扭轉乾坤。把治水的責任完全加在他一個人的身上,你說堯帝他老人家是不是有些過分呢!
堯帝召集各部落大酋長和朝中大臣開會,商議推選新的治水領導人。
大臣們一致推選崇伯鯀出任治水總指揮。
堯帝這個氣呀,看來這幫人是存心和我過不去,怎麼哪壺不開提哪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