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見到大明的列祖列宗,也算是有所交代。”
“這次有人犯上作亂,朕心痛不已,朕自覺沒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他們。不過朕不是濫殺之人,誅三族實在是有些過於嚴厲了,朕於心不忍!”天啟皇帝輕輕的嘆了口氣,神色複雜的說道。
“殺一家就夠了,不要誅三族了,這件事情都這麼辦吧!不過朕對犯上作亂的人也不會姑息,錦衣衛好好的查查,跟造反案子有牽扯的,嚴厲懲處,不可缺漏。”說完天啟皇帝就站了起來,轉身走了出去。
很多大臣都是莫名其妙,可是很多人卻明白了!天啟皇帝沒有誅三族,不是出於仁慈,而是為了彰顯仁慈。不論事實是怎麼樣,所有的人都會稱讚一聲:皇上仁慈!
不過很多人在意的卻是天啟皇帝后面的那段話,錦衣衛接著查處,那就說明很有可能給你安上一個罪名,直接就是抄家抓人了。看來皇上這是要利用那些案犯家屬,為了抱住性命,這些人恐怕什麼條件都會答應。只是猜出來也只能放在心裡,誰也不敢說出來,不過對於天啟皇帝的敬畏,再一次加深了。
回到後宮之後,天啟皇帝沒有等多久,外面那些大臣便走了進來。參與這次會議的不光有各地的督撫,還有鎮守太監、市舶司的太監。不過沒有人知道天啟皇帝把自己這些人找到這裡來做什麼,可是現在這個時候,恐怕是沒有什麼好事情。
“朕今天找你們來,事情只有一件,朕打算重開市舶司!你們應該都知道,自從嘉靖一朝,只有廣東還有一家市舶司。現在國庫沒有錢,想必諸位愛卿也都清楚,朕準備重開還海貿,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天啟皇帝的目光在眾人的臉上掃過,面無表情的說道。
其實現在開海,並沒有政治上的阻力,當年隆慶開海,已經打好了底子。只是到了嘉靖年間,沿海倭寇作亂,市舶司全都被關閉了,只留下廣東一處而已。目前已經有了一支海軍,天啟皇帝怎麼可能放棄海貿這麼賺錢的買賣。
大明朝隨著人口增多,土地兼併已經十分的嚴重了。朱元璋制定的特權階級不納稅,這讓天啟皇帝直撓頭。如果強行徵稅,那就是和全天下做對了。一家裡出了一個進士,整個家族都不用交稅了。如果天啟皇帝廢除了這條禁令,恐怕反對的不只是當官的,普通的百姓的反對恐怕也是甚囂塵上。
現在大明已經出現了很多流民,如果不加以控制,最後肯定就會成為流寇。這些無地可耕的人,是整個大明的禍患之源,不過在天啟皇帝看來,這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那是財富,巨大的財富!(未完待續……)
PS:明天開始,恢復更新!
第六百零五章 回京
天啟皇帝的語氣很是淡然,似乎在說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可是現在的大臣可是坐不住了。市舶司,代表著什麼,在坐的每一位大臣心裡都十分的清楚。這可不是說說而已,代表的可是財富,鉅額的財富。
不過在坐的人,也有不慎明瞭的。大明從洪武三年,罷市舶司,開始實行海禁。到了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確立了以朝貢為主體的海外貿易。可是到了嘉靖年間,朝貢體系已經逐漸崩壞了。
隨著地理大發現的展開,歐洲人開始踏上了海洋之路,東南亞很多地方成為了殖民地。大明朝的朝貢貿易,徹底喪失了意義。每年到大明朝貢的使節越來越少,隨著賦稅的減少,大明已經沒有了探索外海,製造大船的能力。
嘉靖一朝,倭寇橫行,整個沿海遭受到了十分大的破壞。可以說大明朝已經斷絕了和海外的貿易溝通,隆慶皇帝有張居正輔助,展開了改革。其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決策,那就是隆慶開海。只不過張居正只是將目光盯在土地上,開海似乎成為了一個擺設。
隆慶開海,只限福建的月港一口,其他地區依然不許貿易。只限月港一地出海,且只許漳州和泉州的商人進行貿易,其他地區的商人不發“船引”,不許貿易。而且給漳州和泉州的商人還制訂叻荒唐的規定,漳州人只許去西洋,泉州人只能在東洋(東西洋以汶萊為劃分),不許和日本貿易。
這種畸形的政策,導致了開海收益並不是十分的明顯,最多一年的開始稅收不過是三點五萬兩白銀。於此相對的是歐洲人繁盛的海上貿易,東南沿海走私日益嚴重。出現了武裝的海外商人。早期是以李旦、顏思明為代表,不過後來的巔峰,卻是鄭芝龍的海外集團。
這些海上集團,透過武力捍衛航路,透過走私或許鉅額的利潤。大明知道滅亡,也沒有嚐到海上貿易帶來的好處。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