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料中,天啟皇帝沒有派人直接把自己抓起來,已經是駱思恭大鬆了一口氣。一邊的魏國公神色則是有些陰晴不定,看著天啟皇帝的行駕,眉頭微皺,在琢磨著說什麼。
沒有過多的耽擱,天啟皇帝的行駕直奔南京的皇城,對於其他的事情,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關心。天啟皇帝的行駕已經到了南京,這個訊息迅速的傳開,南京留守的官員則是向著皇宮匯聚。
明朝南京皇宮,南北長五里,東西寬四里,皇城分內外兩重,外皇城有六門。南面的正門叫洪武門,東南叫長安左門,西南叫長右門,東叫東華門,西叫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洪武門內有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即御道。此時天氣皇帝正走在這條御道上,驕簾挑起,天啟皇帝正在好奇的向左右看著。
自從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皇宮便空閒了下來,雖然沒有荒廢。可是也顯得有些冷清。天啟皇帝的知道,北京的紫禁城就是仿照南京的皇宮而建的,所有宮殿和朝廷機構都沿著這條中軸線組合在一起。
御道的盡頭是外五龍橋,御道的東邊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這五部,刑部則是位於皇城外。御道的西面是最高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的所在地,也就是魏國公辦公的位置。東西兩側。分數文武。
沿著御道接著走,天啟皇帝的行駕就來到了內皇城,即宮城,又叫紫禁城,呈正方形。內皇城南面有三個門,正南是午門,通常稱午朝門,其左叫左掖門,其右叫右掖門。東面叫東安門,西面叫西安門,北面叫北安門。在外皇城和宮城之間,有承天門(相當於北京的**)和端門。端門和午門一線以東有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廟,以西有祭祀主宰封建王朝命運之神的社稷壇。
天啟皇帝此時已經走下了步輦,蘇日按並不是祭祖的時候,不過走過這裡,不進去祭奠一下。實在是說不過去。在隨行人員的陪同下,天啟皇帝一行人趕奔太廟。
祭祀完之後。天啟皇帝的行駕便透過了午門,午門內是內五龍橋。過橋便是奉天門,門內位於中軸線上有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大殿,相當於北京皇宮的皇極殿、中級殿和建極殿,合稱三大殿。
不過北京皇宮的三大殿和南京沒有辦法相比,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新建皇城確時是仿照三大殿建造的。奉天殿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宣佈投入使用,四月初八便遭雷火,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受災,三大殿全部被火燒燬。
成祖皇帝將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對他“靖難”奪位、強行遷都、大興土木的憤怒,驚恐之餘。改北京為“行在”,仍尊南京為首都,改在奉天門聽政,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後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遷都南京的念頭,也沒有重修。
正統帝繼位後,南遷之念已絕,正統五年重修三大殿,到六年九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乾清、坤寧二宮成”。雖然藉助了永樂皇帝時所遺一些舊人的經驗和能力,把它建起來了,卻又不是與原來完全相同的樣子,或者說與原來的“華美富麗”相比,實際上已經簡單了許多。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三大殿再次被雷火燒燬,而且蔓延的更廣,文樓、武樓,奉天門、左順門、右順門、午門外左、右廊亦被燒燬。靖帝不得不設朝於端門。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重修完畢,嘉靖時代的這次重修,極大的縮小了三大殿的體量,以致建築與三層月臺比例關係失調。原先的奉天殿,面闊佔滿整個月臺,改建後,寬度只和月臺前凸部分丹陛寬度相當,進深也相應縮小,導致整個建築前移,柱礎和柱徑也被縮小,屋頂的琉璃瓦從頭樣瓦,縮小為二樣瓦。
天啟皇帝在北京見到的,自然就是嘉靖皇帝重修的三大殿,至於明成祖時代建造的雄偉三大殿,天啟皇帝無緣一見。要知道明成祖在北京建立的三大殿,可是比南京皇宮的三大殿要雄偉壯麗。
此時天啟皇帝的正站在三大殿最大的奉天殿門口,奉天殿俗稱金鑾殿,皇帝即位和其它封建大典都在此殿舉行。三大殿以東有文華殿,以西有武英殿,還有東西相對稱的文樓、武樓。
三大殿和文華、武英殿,合稱“前朝”,是皇帝行使權力的主要場所。三大殿以北是“後廷”,中間有乾清宮、坤寧宮,東側有柔儀殿、奉先殿、春和殿等,西北面還有御花園,是皇帝和后妃平時生活起居的地方。“前朝”和“後廷”合稱“朝廷”。
看著站立在那裡的天啟皇帝,陳洪連忙走過去,天啟皇帝在這裡站了已經有一會兒了。壓低了聲音,陳洪小聲的說道:“皇上,還是進殿吧!大臣都在外面等著,皇上今日要不要召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