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1)
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正在面臨一個重大的方向性問題:是繼續堅定地走向市場經濟,還是選擇一些“折中”方案?筆者堅持認為,中國應該,也必須堅定地走向市場經濟。本書講述的歷史和現實案例表明,自由市場體制完全有能力解決其自身產生的缺陷。市場的力量正在於此。人們不必因為市場某些暫時的缺陷而選擇接受“折中”方案。那些“折中”方案無一例外地比自由市場體制更差。不僅效率更低,而且更不利於個人和社會的道德成長。
許多人無原則地奉行中庸立場。不管爭論雙方的意見是什麼,他都自以為聰明地取中間立場,以為這樣才能得到最優方案。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爭論中,因此就產生出所謂的“中間道路”“折中方案”。
這種貌似謙遜的思考方法其實包含著極大的自負或草率。中間派自以為可以超越爭論的雙方,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問題。這種自信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甚至有些可笑。
談到市場經濟或計劃經濟時,名詞掩蓋了背後的真實。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彷彿是各有利弊的兩種選擇。但是,如果深入思考這兩種社會體制的特點,並以統一的框架來分析,就會認識到,兩種體制的區別其實在於強制程度的根本不同。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不在於市場交易,而在於人們的自由選擇,在於強制最小化。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生活和行為方式,自由制定個人和企業的計劃。計劃經濟的本質特徵不在於有計劃,而在於強制程度非常高。在計劃經濟中,制定計劃的人和執行計劃、承擔後果的人,他們之間是強制和被強制的關係。前者強制後者,強迫後者必須接受和執行計劃。
所謂的中間道路是什麼呢?在強制最小化和強制極大化中間的,中間道路看來只能是中等程度的強制。我們應該接受這種中等程度的強制嗎?也許不再有人把我們關進勞動營,強制我們勞動,但會有人禁止我們開辦一個企業,禁止我們和別人締結合同,或者強行從我們的收入中拿走一半甚至更多。這種看上去並不那麼激烈的強制,我們可以接受或者容忍嗎?
可以從道德和效率這兩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是道德角度。某些人強制另一些人,要求後者按照前者的意志去行事。這當然並無任何道德可言。不管是基於什麼目的,這都是一種惡。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惡是不可避免的。某人或某些人會首先實施強制,他們使用暴力或者欺詐,侵犯他人的權利和正當利益。為了對付這些人,社會必須保有強制的手段和力量,以制止他們的行動。這時,強制的惡是不可避免的。對抗暴力的終極有效手段是更強的暴力。這是國家這個壟斷性的暴力機器存在和擁有合法地位的根本原因。
除此以外的強制,就都是不必要的惡了。想為這種惡找到道德上的理由,是徒勞的。
那麼,效率方面的理由呢?某些強制是不是有利於效率呢?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難以簡潔明快地解釋清楚。幸運(也是不幸)的是,社會範圍內的大規模強制實驗,人類已經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反覆實驗過了。實驗結果十分清楚。強制越多,效率越低,社會越貧窮和落後。世界上一些最智慧的大腦,根據這些沉重的社會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令人信服的闡釋。相比這些深刻的理論,那些鼓吹強制會帶來效率的言論非常粗陋和蠻橫,根本禁不住稍微深入一些的追問和考察。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作者自序(2)
現代社會存在的基礎是人們之間的廣泛合作。合作和分工創造出今日世界得以存在的生產能力和我們能夠享用的生活水平。如果退回到自給自足的狀態,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會比原始人更高。在這種分工協作的社會中,如果強制最小化,且僅僅用於制止其他暴力,人們之間就有機會在自願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分工協作的所有優越性就可以顯現出來了。
由於人們是自願投入合作的,在合作中,他們就會樂於奉獻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這種知識既包括系統的科學性知識,也包括看上去更像資訊的地方性知識。一個沒什麼文化的商販,卻會對某產品在某時某地的價格瞭如指掌。如果他被迫為別人勞動,勞動結果和他個人收入無關,他就沒有願望去注意和使用這個寶貴的資訊。如果他是自負盈虧的經營者,他就很願意儘量利用這個資訊,發掘其中的潛力,竭力用這個資訊掙錢。他掙了錢,也就意味著消費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意味著這個世界有了一點點的改善。無數個這種改善累加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