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饃弦壞┓復恚���芰υ角浚�斐傻乃鶚г醬蟆H綣�捎誥霾呤�螅�こ���齟罅肯�顏卟恍枰�⒁蚨�諧≈拖�納唐罰�獗炔簧��掛�恪�
當代中國(12)
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當然是一個資訊問題。所以,如何高效快速地表達、傳遞、共享、積累、分析資訊,就成為現代社會最重大的課題。計算機在這方面可以大顯身手,因此也就順勢成了現代社會的核心角色。
資源調配在現代社會中如此重要,因此,能否最大限度地成功調配資源,對社會來說至關重要。最理想的資源調配者是自負盈虧的企業家。市場競爭的作用之一就是在人群中發現、挑選出這方面的優秀人才。以合法手段賺到大錢的企業家可以被看作透過了考試的合格人才。他們賺到大錢,意味著他們掌握了更多的資源。優秀的資源調配者掌握更多的資源,這是好事,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另有一種選擇資源調配者的方式,那就是根據政治地位的高低。官職越大的人,越有權力調配資源。這其中顯然存在著某種錯位。官員升遷的過程雖然也是一個淘汰過程,但在挑選優秀資源調配者這方面,官僚體系的淘汰機制往往無效。因此,在調配資源方面,高官的能力遠遠不如取得商業成功的企業家。尤其是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要求官員像企業家那樣,具有靈敏的判斷能力,只能是一廂情願。
1980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在中國社會快速普及。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錄影機也成為深受歡迎的時髦商品。那時,擁有一臺錄影機是十分愜意的事情。好看的電視連續劇,其他人只能按照電視臺的播放速度慢慢看,而有錄影機的人則可以借來錄影帶,痛痛快快地一下子看完。遇到好的電視節目,可以用錄影機錄下來,以後隨意反覆看。而且,有了錄影機,人們還可以透過借錄影帶,看到許多電視中看不到的時新節目。
種種好處,讓錄影機一下子成為人們熱衷追求的商品之一。但當時中國企業沒有生產錄影機的能力。磁鼓等錄影機核心部件要求的技術條件很高,中國企業一時達不到。錄影機市場基本被日本企業佔領——基本上全世界的錄影機市場都被日本企業佔領。
那時,錄影機賣得很貴,日本企業的利潤很高。中國企業也很想在這個市場中分一杯羹。各地逐漸創辦了一些錄影機廠。政府的主管部門不打算讓這些企業自由發展錄影機產業。他們想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此前,中國電視機產業的發展頗為分散,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各地紛紛開辦電視機生產企業。電視機的生產,既分散又落後。其實,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各地電視機生產企業都是地方政府主導創辦的,沒有遵照正常的經濟規律。但在總結電視機生產分散混亂的經驗時,政府主管部門卻把原因歸為市場的自發經營。因此,政府決定採取集中化的方式生產錄影機,以避免電視機生產的重複建設。於是,就有了第八個五年計劃中的“全國錄影機專項工程”關鍵件龍頭專案。
當時,國內共有十多條錄影機生產線,政府主管部門決定,把全國九家錄影機定點企業聯合起來,組建成一座大型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錄影機生產龍頭企業。
這顯然是計劃經濟的管理方式。計劃經濟有一個無法避免的特點,那就是“效仿性”。制定計劃的人必定要效仿現實中存在的某種生產模式。沒人能計劃未來的、不存在的東西。蘇聯的工業體系就是效仿美國1920年代的工業格局,並將其僵化下來。那種格局的特點是大工業、流水線、巨型企業。如果這種格局能夠一直有效,那麼,蘇聯還真有機會趕上美國。可是,由於技術和市場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必然會發生的,那種大工業的格局早就有了變化和調整。但蘇聯一直到解體時,都是堅持這種好幾十年以前的產業格局。計劃經濟天生無法應付變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當代中國(13)
中國政府計劃錄影機的生產時,也是遇到同樣的情況。他們希望透過集中錄影機生產來取得技術和規模的優勢。這個計劃成功的基礎是,錄影機一直是消費者歡迎的商品。在那些計劃官員看來,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日本企業不是透過錄影機賺了不少錢嗎?可惜的是,偏偏就是這個無需論證的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992年,按照政府的計劃,國內九家錄影機共出資20億元,成立中國華錄電子有限公司,專門生產磁鼓等錄影機關鍵部件。1994年4月,產品開始量產。6月,華錄與日本松下合資成立了華錄松下公司,各出資240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