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紗廠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國內紗廠的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同樣面對原材料大幅漲價的情況,英國和日本紗廠所受到的影響就要小得多。許多外資紗廠不但沒有虧損,還藉機吞併了許多中國的虧損紗廠。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有當時中外之間政治力量的不平衡,但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能力,以及企業主面對危機時的調整能力,也同樣重要。
後來,逐漸隨著農業產量的緩慢恢復,紗廠危機逐漸得到緩解,但並未完全消失。因為這場危機,某些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了。1925年爆發了上海工人運動。這不能不說是紗廠危機的諸多深遠社會影響之一。
在工業化的早期,農業對工業的基礎作用非常重要。那麼,是不是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農業就不那麼重要了呢?不,工業化深入以後,農業的作用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處於重要的基礎性地位。農業發展出現波動,會造成主要消費品價格的波動,進而影響勞動力的價格,並最終影響到工商業的發展和穩定。
因此,怎樣確保農業發展能夠跟上整個社會發展的程序,這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工商業會因為農業的發展不穩定而受到影響。社會整體結構將因此缺少一個重要的穩定支柱。
20世紀前半期,中國農業落後主要由於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後以及政治制度的不穩定。現在,農業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政治環境也已實現持久穩定,可是,農業的發展仍然嚴重滯後。這不僅表現在農民收入水平不高,還表現在農業的生產效率整體不高,甚至非常低。 。 想看書來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11)
土地制度的僵化要為農業的落後負主要責任。1920年代農民往往在小塊耕地上耕種,農業的彈性極低,人們辛苦一年,只能勉強吃上飯。而現在,由於土地制度的原因,中國農業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這種分散的小塊耕地的生產方式上。規模化、商品化、集約化的農業經營方式無法出現。這種小農經營方式,想要跟上現代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完全是不可能的。無論是產量,還是經營者收入,小農生產方式都註定要被現代社會遠遠甩在後面。中國農業的真正發展同樣需要一場社會層面的改革。
1920年代的國企改制
這家國有企業取得了極為可觀的成就,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技術實力,都是當時國際上屈指可數的既大又強的企業之一。但即使是這樣成功的國企,也不能壓倒經濟規律,這家國企最終的命運還是透過出售實現了私有化改制。
晚清國門開啟之後,上海是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之一。因為這種開放,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上海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一躍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其繁華和活力,一時無出其右者。不過,其中無可迴避的一個事實是,上海的發展是以由外國人管理的租界為核心的。雖然租界的存在侵犯了中國政府的主權,但正是透過租界這個渠道,許多現代化的因素進入中國。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租界實際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
租界由外國人全權管理的一個好處在於,建設城市時可以儘快引入當時世界上最新的城市建設技術和經驗。1882年,英國人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電廠。這個中國最早的電廠的建設時間僅僅比世界上最早的巴黎北火車站電廠晚七年。
後來,電廠發展成為新申電氣公司。1891年,上海居民的室內照明開始使用白熾燈。隨著電氣產業的發展,線路的架設和租界的城市管理規定之間開始出現矛盾。租界的管理者是工部局(就是城市市政廳,中國人按照自己的傳統將之理解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一的工部,故稱工部局)。工部局對路旁架設線路限制極嚴,新申公司又沒有足夠的財力鋪設地下電纜。電氣產業一時難以發展。租界納稅人會議建議由工部局出面收購新申公司。1893年,工部局出資6萬多兩白銀收購了新申公司,成立了電氣處。電氣處由政府直接投資和管理,是一個國有企業。
收購資金來自工部局發行的債券。電氣處成立以後,工部局繼續投資,擴大電廠生產能力。1896年,新建的發電裝置的煙囪高達36米多,成為當時上海最高的人工建築。以後,工部局多次擴大生產能力,到了1908年,發電容量達到了4400千瓦。這個數字的概念是,假如這家電廠建在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英國,那麼,將是英國第十三大電廠。
1911年,原有的場地不能滿足繼續發展所需要的空間,工部局開始在楊樹浦建設新電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