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有人用嬰兒車來偷運葡萄酒與白蘭地。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影片《美國往事》中一個場景就描述了當時販私酒的情景:兩位主人公在海港附近的私酒倉庫裡向酒販子們演示過關的妙計。當他們過了關,划著船在霧氣沉沉的哈得遜河上行進時,船周圍浮起許多大皮球,每個皮球下都吊著一箱子酒……
另外,非法的私酒,質量無法保障。不法分子甚至用甲醇來勾兌酒精。中毒、失明、殘廢、死亡的人數急劇增加。1930年1月20日,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統計:在他們那裡投保的人,1929年死於酒精中毒的人數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當代中國(36)
禁酒令造成的最為深遠的影響也許是,促進了美國黑社會的發展壯大。
美國黑社會由來已久,不過,在20世紀以前,由於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援——打打殺殺掙不了多少錢的,黑社會勢力還比較弱小,規模不大,社會危害也不大。可是,進入20世紀以後,美國黑社會以極快的速度發展。禁酒令在這方面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
對販賣私酒的豐厚利潤,黑社會自然不會無動於衷。非法組織中的人力和管理結構正好可以用來經營這種好生意。於是,美國各地的黑幫組織紛紛開辦非法釀酒廠,組織生產、運輸、銷售一條龍,透過販賣私酒賺取高額利潤。
越來越多的人販賣私酒,販酒黑市成了全美惡棍的聚合地。非法的生意,良善之輩不會去幹,殺人越貨的亡命徒卻大行其道。而且,由於非法,一旦有了糾紛,雙方無從尋求正式的司法解決,只能訴諸暴力。這就越發讓那些具有暴力比較優勢的人大顯身手,並藉此擁有大量財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黑社會不斷發展壯大,擁有了雄厚的財力,終於尾大不掉,成為美國社會的痼疾之一。其中,芝加哥的黑幫幹得最興旺。教父阿爾卡彭的釀酒廠,每日販賣啤酒所得利潤高達5000美元。芝加哥也就由此成為美國黑社會網路最發達的大都市之一。
禁酒令還給主管官員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收受賄賂的機會。表面上支援禁酒的美國總統哈定,私下裡卻在夜總會里抽菸喝酒。他的內閣成員則大肆收受私酒販子的賄賂,依靠職權給私酒販子提供種種方便。法律提供了大量權錢交易的機會。事實再一次表明,能夠憑藉自身道德對抗這種誘惑的人並不多。
禁酒令本意是要修正社會道德,讓人們更加純潔,結果卻成了犯罪的製造者。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禁酒令正在把美國變成犯罪帝國。人們開始要求廢除禁酒令,甚至一些反對飲酒的清教徒也贊同廢除禁酒令。
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競選總統。他把開放酒禁作為其競選綱領之一。在他上任後的1933年12月5日,美國國會透過憲法第21號修正案,廢止第18條憲法修正案,終止執行禁酒令。美國全國性的長達14年的禁酒運動從此宣告結束。憲法第18條修正案也成為至今為止唯一一條最終被廢止的美國憲法修正案。
美國禁酒運動及相關立法是一個典型的目標與手段脫節、乃至對立的例證。在社會事務領域,尤其在立法領域,事與願違是常見的現象。法令、政策聲稱想要達到的目標,和實際上達到的目標,可能相距甚遠,甚至南轅北轍。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立法者和執政者就必須尊重人類社會發展和個體行為的規律。不顧這些規律,一廂情願地制定法令、政策,試圖靠強制和道德來壓制這些規律,不但不能達到立法的目的,而且只會給社會造成損失。
幫助人們選擇生活方式,這並不是政府的工作內容。這種事情,應該交給個人自己去處理。許多人不接受這一點。前邊提到的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曾撰寫論文,區分“不可能有用的”效用和“確實有用的”效用。他認為,政府有責任、也有權力禁止那些對於個人沒有益處的東西。有些東西,容易讓人上癮,或者消費者對其危害知之甚少,缺乏足夠堅強的意志,容易被狡詐的企業家欺騙。這類消費活動,降低了生產效率,損害了社會環境,具有巨大的負外部性。因此,政府必須替那些消費者作出選擇,禁止這些消費。
當代中國(37)
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福利經濟學的基礎。該理論隱含的前提是:公眾是盲目的,而政治人物和社會精英比公眾更明智,什麼對公眾有害以及什麼更有助於公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這個前提是站不住腳的。在事關個人的事務上,每個人自己是最好的判斷者。否定這一點,不但不能帶來效率,還是對個*利和個人尊嚴的強烈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