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季大獲豐收的影片,往往也是典型的三段式結構的電影。
好萊塢是一個商業圈子,市場決定了供給。
絕大多數時候,好萊塢主流大製作的劇本也不是一個人的作品,往往是團隊合作的產物,幾名編劇合寫是常態,每個主編劇後面往往還會有更加細分的小編劇,不過這些人無法拿到署名權,從影片的演職人員名單當中,也找不到他們的名字。
這種流水線式生產劇本的模式,肯定存在弊端,但也有好處。
任何一個編劇,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一方面,《加勒比海盜》就有一個龐大的編劇團隊,有人專門負責寫英式對話,有人專門寫動作戲,有人提供搞笑的段子,還有人寫加勒比海上行船等等。
每一個編劇,在統一的風格和模板下,所寫的都是自己擅長的東西,或許未必非常專業,但出現在電影裡面,最起碼像是那麼回事。
這在《加勒比海盜》上面體現的還不是特別明顯,涉及到專業化的電影,比如橄欖球、醫療、反恐或者律師等戲份裡面,類似這種分工合作的模式,能讓影片內容避免極其尷尬的業餘等情況。
如果連影片反應的職業的最基本情況都出錯,這種影片成功的機率可想而知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劇本都會這樣。
還有些劇組和編劇,遇到這種涉及專業的情況,會用一種極其偷懶的辦法來解決專業不夠,感情戲來湊。
於是,有些電影或者劇集當中,就會出現很讓人驚訝的情節,一部打著職場或者商戰的影視劇,每當涉及到職場和商戰的內容時,總會一筆帶過,用mv和邁克爾…貝式的超快剪輯,邁過這段情節,恨不得一分鐘就結束,但影視作品總要有內容,不可能通篇都是mv式的短鏡頭剪輯。
那該怎麼辦?對一些編劇來說,這簡直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