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化外小島的密室犯罪

講到冰島,我們會想到鬼斧神工的冰河景觀,物價高昂的度假勝地,還有人高馬大的維京子民,似乎很難與犯罪小說產生聯想。這個人口區區三十萬,素以低犯罪率著稱的小國,能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案子?不過,也有人形容冰島像個密室,而封閉環境本來就是謀殺案的好地點,更何況“犯罪小說寫的遠遠不止犯罪本身”,英卓達森如是說。

1944 年,冰島脫離丹麥統治獨立,在其後六十年間,從原本的農漁立國蛻變為高度已開發國家,冶金、生物科技、醫藥和資訊產業均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天然的冰河地形更吸引了無數觀光客。然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冰島也必須面對日益嚴重的近親通婚現象,還有家暴、戰爭和殖民的陰影,鄉村和城市的遷徙經驗等社會問題,這些正是英卓達森關切的在地主題。

在他成名之前,犯罪小說在冰島是個飽受歧視的文類。英卓達森在小說家父親的打字機聲中長大,大學讀的是歷史,畢業後替報社寫影評,還編過兩本相關參考書。他一直到三十四歲才開始創作小說,本來也沒打算寫犯罪小說,更不敢讓父親知道。

他的第一部作品《大地之子》(Sons of the Earth)在 1997 年推出,果然市場反應冷淡,很多人批評書中人物的名字“太冰島”,彷佛警探不該有冰島名字(冰島人多以名相稱,姓則在父親的名字後面加上子或女,“英卓達森”(Indridason)即是“英卓達之子”的意思)。可是等到第三本小說《如甕之城》(Jar City)走紅之後,書中所有“太冰島”的特質,突然都成了表彰本土文化的讚揚物件。

到了 2003 年,英卓達森的作品已經佔據了冰島暢銷排行榜前十名中的五席,也是圖書館中借閱率最高的書。如今英卓達森的小說已經風行世界,但他從不試圖討好外國讀者,依舊從冰島人的角度為冰島人而寫。

2007年法蘭克福書展,正好是英卓達森出道十年紀念,他的出版社“埃達”(Edda)選了美茵河南岸一家有百年曆史的老酒館,宴請各國出版人。現場佈置成小說主角最喜歡的模樣,還有烈酒“黑死病”和羊肉凍等冰島特產招待。

新一代犯罪天后登場

英卓達森摘下金匕首獎那年,一家新成立的冰島出版社維洛德(Verold)推出女作家伊莎?西格朵蒂(Yrsa Sigurdardottir)的犯罪小說處女作《死亡祭儀》(Last Rituals),迅速成為暢銷新秀。這本書在海外市場引起熱烈興趣,售出31種語言版權,打破了冰島歷史上最多種外文翻譯的“國家級”記錄。

《死亡祭儀》號稱是丹?布朗的歷史懸疑加上米涅?渥特絲 的殘酷犯罪。故事描述在冰島攻讀歷史的德國學生慘遭分屍,警方發現他是一個秘密地下社團的成員,專門研究各種酷刑,尤其和冰島中世紀的獵男巫行動有關。單親女律師索拉受學生家屬之託,與德國退役警察馬修聯手探案。

西格朵蒂能夠揚名國際,固然沾了英卓達森的光,但是《死亡祭儀》出版背後的天時地利人和,更耐人尋味。話說她本是位童書作家,在埃達出版社出過五本書。2005 年初,埃達出版社的前出版總監打電話給她,表示曾聽說她想寫犯罪小說,只是不想和英卓達森同出版社。這時的前出版總監剛創辦了維洛德出版社,願意將西格朵蒂當成明星作家經營,兩人一拍即合。

前出版總監名叫彼得?尤拉夫森(Petur Mar Olafsson),住在比利時,西格朵蒂則任職於冰島東部高地的卡拉哈水電站(Karahnjukar),他們每年見面兩次,平時靠電話和電子郵件聯絡。憑著之前在埃達出版社所累積的出版人脈,再加上英卓達森獲獎的推波助瀾,尤拉夫森果真說到做到,讓西格朵蒂躍登國際舞臺,成為新一代的犯罪天后。

今年十月底,《死亡祭儀》英文版在美國上市,出版社與冰島航空合作,策劃了一項別開生面的宣傳活動。不僅當天搭乘冰島航空的旅客可以免費獲贈《死亡祭儀》,西格朵蒂還特別到機場籤書。另有六位記者受邀參加四天三夜的“冰島文學紀行”,在她的陪同下參訪小說中出現過的冰島名勝,甚至連冰島總統都親自接見,國民外交做得可謂誠意十足。

冰島的全國人口僅僅只是中國人口的十位數零頭,卻仍然創造了暢銷全球的出版奇蹟。東西文化隔閡誠然是有待克服的難關,但英卓達森不正是化阻力為助力,把冰島的地方文化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