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改變,世界有什麼改變,家裡有什麼改變。可能二十年後,爸爸也不在了,很多好朋友也不在了。覺得身邊的人,尤其我們那一代人,怎麼好像自己常常會碰到誰的誰的父親不在了,誰的誰的朋友不在了,都是因為我們年紀越來越大了,就越來越靠近死亡,其實想想是挺恐怖的。
其實想想人真的是這樣,光陰短暫,只有一剎那。所以我覺得真的是要珍惜目前的事情,珍惜身邊的人。
在新浪的做客聊天中,有的網友如此問湯鎮業:所有的事情,包括傷痛和愛情,最後都會被時間征服,並且抹平?
其實也不可以這樣說,但是為什麼我會這樣做(抹平)呢?因為有時候你不想去面對,所以你看到你可能會相信,你看一些電視,你也可能會哭,可能每天看,你每天都會哭。你每天看這個樣子,看到以前的樣子,你可能每天都會不開心。所以為什麼我說以前的事情都不要想了,以前的電視都不要看了,以前的資料都放在抽屜裡,以前的錄影帶、電視劇、影碟,都放在抽屜裡,拿來看也沒什麼意思,看了以後又能怎麼樣?看了以後也可能會不舒服,倒不如不看。
所以我說,為什麼那麼多年來,很多影迷每天都會談到這個事情,每年到5月14日這段時間,或者是清明節,很多人都會懷念翁美玲小姐。可能是電視上經常播,或者是喜歡翻以前的雜誌、報紙、傳媒,看完肯定會出自內心的喜愛她,由此而不開心,人都是有感情。所以提到,就會很自然的流露出來。我覺得這也是影迷對偶像的一個懷念方法,但是我覺得適當這樣做也可以,但如果每天都這樣,永遠都這樣,每天都看她的電影、每天都看她的電視劇,那怎麼向前看?怎麼走前面的路?我覺得不要往後看,有時候拿出來看一下,也可以懷念一下,不一定非要每天看,每天提這個事情。像我這樣,我也不是每天都去看以前的一些東西,還是要往前走,因為時間真的很短,剎那間可能又是一個二十年。
第四章 入行(7)
1984年,翁美玲與湯鎮業,一同去英國看望她的親人,此行也許有著某種“政治”含義,是對兩人戀愛關係的更進一步確認。翁美玲與意中人一同“回孃家”,自然是希望得到家人的認同和祝福,並徵求親人的意見。這一年翁美玲二十五歲,已經有結婚的考慮。
此行,湯鎮業與翁美玲相處得非常快樂,他們的行程也非常細緻周全。翁美玲的這次“回家”,似乎也是為了給湯鎮業找到一種身份認同,因此分散在英國各地工作的親人,他們都一一拜訪、問候。關於此行,翁美玲的繼父有過較詳細的記述。
“我與太太知道她與湯鎮業兩年前開始交往,開始時好像是拍《十三妹》時的事,囡囡對湯鎮業一往情深,去年夏天(1984年夏天),她還和湯鎮業一同來英國探我們,到過劍橋探我太太,還到愛丁堡我工作的餐館來探我,那時,他們的感情看來很不錯,這是囡囡與我們的最後一面,之後,囡囡在電話中或信中,從來沒有提過他們之間的感情出現過問題。”
回家一程,最開心的莫過於見到舅父的兒子,為了讓湯鎮業也可以更快地進入她的家庭,他們與她的這個誼舅相處的日子安排了很多。
翁美玲和這個舅父沒有血緣關係,他們的輩分有點“亂”。在一次來信中,翁美玲得知舅父與舅母Shela生了小BABY,非常興奮,於是興致勃勃地去信,要求給這個“表弟”做教母。不過,至於她是否成功由表姐升級為“教母”,翁美玲在信中並沒有透露。
在劍橋,翁美玲的家中有個小院,空間不小,他們在院子裡有時遛狗,而有時打打乒乓球,過得十分輕鬆愜意。翁美玲與湯鎮業的這段時光,成為兩人熱戀時期最甜蜜的回憶。
也是在這樣親密的相處中,湯鎮業發現了翁美玲性格中很多光輝的部分,令他有了格外的認識。
在新浪的做客聊天中,有影迷問湯鎮業:“你們當時在一塊兒很開心的時候,就沒有留下記憶嗎?談談她的優點吧,給你印象深刻的。”
“當然是有。起碼對我好,對我家裡人好,對她家裡人也好,對朋友更好。可能是因為在外國長大,所以她可能是沒有防人之心,也不會因為紅了就看不起別人,或者紅了以後就擺架子,一點都沒有。那種性格是值得現在的年輕演員學習的,真的。看了現在很多演員,有一點名氣就把自己弄成大明星的樣子,其實那個年代,那時候香港無線很多人出來,多紅都不會怎麼樣,可能那時候的風氣就是這樣,不會大牌,是以藝人自居,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個稍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