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2部分

麼不安心的。

也正是因為肖利凱這樣的態度,孟子濤才會對他放心。

兩個人直奔窯廠,雖說有孟子濤出馬,但柴窯因為燒起為有汙染,不方便建設在離密集居住區近的地方,現在的窯廠就靠近山區,取材也方便。

進了窯廠,孟子濤和肖利凱向大家問好,隨後在肖利凱的帶領下來,前往儲藏室。

“你看這些都是這一窯出的。”肖利凱指著貨架上的幾隻茶盞。

孟子濤看了過去,發現這幾隻茶盞,沒有一件釉色是相同的。

這其實是正常現象,“出窯萬彩”,是柴燒建盞的最大魅力,同樣也是其燒成難度的體現。任意一個柴燒盞,都是“無雙”、“無對”的。建盞在同一窯內,釉色變化都極其誇張,哪怕是裝在同一匣缽內的盞,其釉色可能出現天差地別。

建盞有著豐富的釉色變化,使得建盞的釉色品種幾乎難以分類,從而導致了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的釉色名稱,哪怕是古陶瓷專家、學者都難以下手,他們對建盞都有自己不同的釉色分類和稱謂。因此,就算是已有建盞的專業書籍,也都沒有系統地去論及建盞的釉色品種和分類。

很快,孟子濤被其中一隻茶盞吸引住了,他快步走到茶盞跟前,小心地拿到了手裡欣賞著,不過片刻,他便沉迷其中了。

曜變天目茶盞,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獨特的釉色紋理,就像孟子濤手裡的這隻茶盞,因自然窯變而產生的紋理就好像讓人在深夜的大海邊望見了璀璨萬端的星空,而那星空中則深藏了萬千奧秘,宛若不可知的浩淼宇宙一般。

手中的曜變天目茶盞,令孟子濤對肖利凱深感敬佩。

要說現代的制瓷專家是不想製作曜變天目茶盞嗎?很明顯不是,許多人都曾勤奮過,卻一直沒法制作出精巧的曜變天目茶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