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步兵大隊與國兵第11混成旅正兵分兩路向嘴巴山方向趕來。第一枚炮彈落向15聯隊時刻,59聯隊正處於嘴巴山正西方約10公里處。
按照理論,炮響四十里,但有重重群山阻擋了一些聲音,在群山中炮彈爆炸聲傳不出四十華里那麼遠,最多7、8公里,可今天的炮聲卻異常清晰,以至於59聯隊指揮官北島之助開始以為自己距戰場並不遠。
直到看見遠處翻滾著升騰起的大片硝煙形成的黑雲,北島才發現自己錯了。看直線距離還是有十公里那麼多,至於為何聽到炮響,只能歸責於敵人的炮火實在是過於密集,形成了震天的聲浪。除此之外那遠遠劃過天際的一條條火龍,也讓北島的心不斷往下沉。
北島是個技術派,他一直關注世界上出現的最新式武器,這樣的拖著濃煙的火龍使他想起了“喀秋莎”,這個讓德國人痛不欲生的“暴龍”。
空投完傘兵的幾架運輸機飛出幾十公里後,看到嘴巴山周圍濃煙四起,領機意識到大事不妙急忙飛回觀察情況。運輸機對地面上發生的戰鬥毫無辦法,徒勞的在高空打著圈,將偵察到的情報透過電臺報到了齊齊哈爾“北五省剿匪司令部”。
阿南惟幾急三火四命令15聯隊周邊的部隊儘快前去解救。北島沒有收到阿南惟幾發出的電文,他正處於行軍路上電臺並未開機,但沒收到命令並不能阻礙他的主觀能動性,北島帶領部隊捨棄了邊搜尋邊前進的謹慎做法,甚至連尖兵都沒有放多遠,一頭扎向嘴巴嶺方向。
目視直線距離是十公里,如果以普通行軍速度2個小時即可趕到戰場,不過那僅是公路上的理論速度,在枝蔓纏繞地形複雜陰森恐怖的大森林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