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奪去。”
故事的寓意很簡單,就是讓富有者更加富有,讓貧窮者更加貧窮。
開始人們並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甚至還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簡直就是強盜邏輯。直到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這種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人們才驚醒:原來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第一章 發掘孩子的內在潛能(12)
“馬太效應”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例如,名聲在外的人,更容易出名;大企業可以盡情地推廣自己的產品,而小企業卻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容貌漂亮的人,更容易引人注意,還會贏得更多的機會;朋友多的人,更有可能結交更多的人……
有一幅題為“成名以後”的漫畫就諷刺了這種現象:一位編輯指著青年作家身邊的裝滿廢紙的紙簍說:“這些我們全都發表。”這說明,一個人如果出了名,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並不成熟的“退稿”,甚至粗製濫造的“廢稿”,也會變為“名篇傑作”,甚至他的一言一行也可能被奉為圭臬。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每每小聲嘀咕一下,也變成了喇叭的獨奏。”
人生也存在殘酷的“馬太效應”。從學習成績看,成績好的學生能考上好高中,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容易考上好大學,畢業求職也更加容易;成績不好的學生只能上普通高中,考上好大學的機率要低一些,畢業求職也會受到影響。再從性格看,有自信的人和沒自信的人結果也不一樣,前者敢爭天下先,不但獲得的機會比別人多,還會不斷獲得新的成功,處境也越來越好;後者處處退縮,不但撈不著什麼好處,反而處處受限,慢慢的性格會變得更加自卑、自閉,甚至自暴自棄,處境也就越來越差。
小故事
曾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先生曾向記者講述了讓他受益終身的一堂課:
在非洲迦納的庫馬西寄宿學校,一位老師走進了教室。他拿出一張畫有一個黑點的白紙,問他的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麼?”
學生們盯住黑點,拖著長音異口同聲地喊道:“一個黑點!”
老師非常沮喪,嚴肅地教訓學生說:“難道你們誰也沒有看到這張白紙嗎?眼光集中在黑點上,黑點會越來越大。生活中你們可不要這樣啊!”
教室裡鴉雀無聲。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他問學生:“孩子們,你們又看到了什麼?”
學生們齊聲回答:“一個白點。”
老師高興地笑了:“孩子們,太好了。無限的未來在等待著你們。”
警惕“馬太效應”的消極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馬太效應”的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一個家庭有幾個孩子時,那些被父母賞識、受青睞的孩子容易滋生自負自傲、孤芳自賞的不良情緒,從而脫離群體,有可能成為群體中的“孤獨兒”;而那些不被賞識的孩子容易產生怨艾自卑的情緒,甚至自暴自棄,從而喪失自我發展的最佳心理環境,並造成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緒對立。此外,有的父母有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也容易使男孩產生盲目的優越感,女孩產生自卑感,得不到良好的自我發展。為了避免“馬太效應”對孩子的消極作用,父母應採取公正客觀的態度,以避免這種不公正現象的產生。
在學校教育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的消極作用。例如,某個學生一旦被認為是好學生,那麼很多的榮譽就會接踵而來;而一旦被認為是調皮搗蛋學習又差的學生,老師則另眼看待,好事沾不上邊,一有缺點就被嚴厲批評。結果就會出現這樣一種不公平現象:對錶現好的學生,老師更加重視,結果學生表現得更好;而對錶現不好的學生老師比較忽視,結果使學生表現得更差。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前一種情況,家長就會很是得意,併為此深感驕傲;如果是後一種情況,家長常常會感到很是懊惱,覺得既氣憤又丟面子。其實,得意和懊惱都大可不必,父母對於學校裡的這種“馬太效應”現象,應該有一個客觀、冷靜的認識。
第一章 發掘孩子的內在潛能(13)
老師重視孩子,父母也不要為此得意。雖然孩子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讚賞會對孩子發展有一定好處,但是在學校總受重視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往往會比較差。老師的“偏愛”就像一個溫暖舒適的“溫室”,很可能會磨損孩子奮力競爭的勇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