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巨型儲能器。
威廉稍微打斷了一下布林加寧,“這個聚變反應堆不能用於地上嗎?”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還不能有效縮小反應堆體積,最主要的是磁控系統的體積無法縮小,強行縮小磁控系統無法有效保證全系統安全而且效率大為減小。相對來看鐳射聚變雖然效率較低,但相對來看更適應於民用。”
“我明白了,請繼續吧。”
“各位請看,反應堆殼體厚度50m,即對反應堆起保護作用,同時也是阿波羅空間站的內層支撐結構。”布林加寧又指向位於阿波羅結構圖中間的部位,“這裡是中層結構支撐,厚度50m,這裡是外層結構支撐,厚度也是50m,除了這三層支撐外,每兩層中間還有5米厚度的輔助支撐層共6層。各層相互之間由30m直徑和10m直徑的主樑副梁連線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布林加寧指向外支撐層外的一層結構,“請看這裡,這一層是防禦層,總厚度150m,其中具有裝甲防禦層,熱量傳導層,輻shè防護層,柔xìng連線層以及表面的抗光束層。理論上講即便被10萬噸當量的熱核武器在表面爆炸也無法擊穿防禦層。此外還有我們歐亞聯邦引以為自豪的新型全方位全相位光波防禦系統,吸取了阿爾特彌斯要塞的教訓,每座光波發shè基站都具有裝甲保護和後備,即便發shè基站收到損壞,後備基站也能在1秒鐘內發揮作用。”螢幕上顯示出空間站展開光波防禦系統後的形象。
布林加寧拿起杯喝了一口飲料,後接著解說:“下面我將介紹阿波羅的主要武器系統超級光束炮---“三叉戟”,由三個光束髮生器產生的光束經過約束系統合成,成為直徑168m的高能光束,炮口直徑200m。必要時可以修改收束系統形成以炮口軸線為中心周圍1度均勻散shè,在距離2300處仍然可以到達單門MK71型225CM光束炮以上的威力。”結構圖上顯示出從光束髮生器到炮口有630m距離
“光束髮生器,位於這裡”布林加寧指著結構圖上聚變反應堆前方的裝置,“能量來自於聚變反應堆中的巨型蓄能器,“三叉戟”超級光束炮釋放100%威力,蓄能時間需要15小時,75%威力,11小時,50%威力,7小時,25%威力3。3小時,10%威力,1。3小時。”顯示器螢幕上列出了蓄積不同程度能量可以達到的威力以及所需時間。
“如果以一般情況下90%威力輸出的話,連續shè擊極限為6秒,shè程達到60000以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要塞能夠抵擋“三叉戟”的攻擊,即便是阿波羅本身也不行。”
“三叉戟”超級光束炮的影象被另一張圖代替。“阿波羅空間站表面防衛區域劃分圖,以空間站赤道為基準,劃分為58個區域,其中38個區域安裝有,305CM單裝陽電子炮塔1座,225CM單裝光束炮塔2座,150mm單裝電磁炮塔3座,75mm自動防空炮塔20座,大型導彈垂直髮shè器10單元,防空導彈垂直髮shè器35單元。18個區域為港區或推進區,配有225CM單裝光束炮塔2座,75mm自動防空炮塔20座,防空導彈30單元,另配有單側dú lì光波防禦帶發生器2座。2個區域為“三叉戟”炮口防禦區,配有225CM單裝光束炮塔3座,75mm自動防空炮塔30座,防空導彈50單元,單側dú lì光波防禦帶發生器3座,在炮口外形成雙層保護。對“三叉戟”超級光束炮的防護,有炮口內炮管前部配備的一座100m厚裝甲門,炮管厚100米,炮管內壁上的75mm防空炮以3座一組,共5組,在光束髮生器前還有一座30m厚裝甲門。這些措施將保證即便敵人突破炮口外部防線也無法對光束髮生器產生威脅。”
“由於阿波羅空間站的規模巨大,所以採用了九臺特別研製的巨型推進器,推進力相當於200艘300米級空母的推力。使阿波羅空間站最高可以達到空母七分之一的速度。”
又介紹了一些其它的設計資料後,布林加寧結束了對阿波羅空間站的大體介紹。
“謝謝你的情況介紹,我想問的是現在的工程進度。”
“自CE66年開始建造以來,到CE70低已經完成了,聚變反應堆,結構層,防禦層的建造,由於CE70年後的戰況惡化,建造工程受到影響,本應於CE71年完工的“三叉戟”超級光束炮僅完成三分之一,內部系統完成五分之一。推進器本應於CE71年開工,也被推遲。”
“整個工程什麼時候能完成?”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