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但限制不了職務,很多人他願意做大事拿小錢,政務院首先開了個頭用低品級官員做高品級官員的事,也就是錢謙益、溫體仁、周延儒他們那一批。政務院前幾年退了好多到年齡的老臣,沒有辦法就招了幾個年輕人去襄助政務,辦的是二品大員辦的事但是拿的是四品五品的俸祿,而這些人也願意沒有人嫌東嫌西。在這件事上讓大家對職務和品級的認識上又有了新的內容,很多人就想著如何先做事等年齡到標準,相當於先佔個位置。
天啟對這種事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大家沒有違反年齡限制品級的規定,而且有人願意做大事拿小錢,他也沒法說出什麼不是來。現在天啟順勢試點推行民選官制度,也有在官員的職務上定個規矩的意思,品級有限制職務沒限制總是不妥,萬一哪天政務院裡都是些六品七品官在主事,那才成了大笑話。錢謙益和楊漣先是分別在南北兩地搞試點,後來又一起在北京周邊二次試點,這次回來有問題天啟就讓他們去找劉宗周,這是因為天啟知道劉宗周認死理。
劉宗周沒有辜負天啟的期望,在這事上充分發揮了他認死理的特長,他經過仔細考慮最終把品級跟官員的成績聯絡在一起,而把職務跟成績拋在一邊。在大明每個官員的品級都跟他的收益有聯絡,品級高自然收入高品級低自然收入低,比如說現在七品官的月俸大概是七到八石大米,而一品官的月俸就達到近九十石,相差大概有十倍以上。一位官員做出成績就相當於立了功,升他的品級就相當於增加了他的收入,算是用一些看得見的好處獎勵立功的人。
當然還有一種獎勵就是直接用銀子一次性獎勵,那是因為這人立的功有些奇怪不好提升品級,或者說他受年齡所限升無可升,乾脆來點實惠的免得等太久。無論是提升品級長期獎勵還是一次性獎勵,都有互不相欠的意思在裡面,這次獎勵了你當然你立的功勞也就一筆勾銷,今後就別再拿以往的功勞來說事。不過也有人在得了現實好處的同時還想著怎麼撈個大點的職位,那麼這就不行了,因為天啟早就說過職務跟功勞要分開。
最早天啟曾經跟劉宗周等人商討過職務和功勞的關係,天啟認為職務和功勞應該分開,有功勞就該獎勵而職務不能拿來獎勵,只能根據個人的能力來安排。劉宗周最開始也沒有想通這問題,他認為一個人做出了成績就證明他有能力,既然有能力那麼就應該給他一個更大的舞臺讓他施展。這想法粗粗一看並沒有錯,但是仔細一想就有問題,一個人在低階職位上做出了成績,是不是就一定能在高階職位上做出成績呢?
就比如說一個人在考秀才的時候考得不錯,是不是就意味著他現在去考舉人考進士也一定考得好?仔細一想答案就是否定的,一個人考秀才時考得好只能說他以前學得不錯,將來考舉人考進士要想考好,他還得繼續刻苦用功學習,不努力學習吃老本恐怕要不了多久也就泯然眾人了。
當然劉宗周後來也想通了這問題,職務必須跟能力掛鉤,一個人以前在小地方做出了成績,只能說明他有一定的小能力,要說他那點小能力能在大地方勝任恐怕誰都會搖頭。大家都知道能力的提高不是突然間就能提高的,必須有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除非大地方小地方對人的能力要求都差不多,真這樣的話大明的發展也就肯定有問題。
以前的能力與新崗位不匹配是一個原因,按天啟的說法還有個原因不能用職務去獎勵功勞,那就是擔心官員肆無忌憚地去撈錢。開始已經說過無論是提升品級長期獎勵還是一次性獎勵都有過後互不相欠在裡面,不給看得見的實惠而給一個大一點的官位,這是個什麼意思是個人都會去慢慢琢磨,而且十有六七都會認為朝廷在鼓勵自己用新給的權力撈錢,反過來自己以前的功勞相當於拿來買了這麼個官,如此一想那肯定是不撈白不撈還撈得心安理得認為自己應得。
說到底官員跟普通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慾也有物質需求,立了功就該得到物質上的回報這是天經地義的,就像一個商人起早摸黑東奔西跑運貨買賣,他不可能只想著如何方便群眾而不想著自己能賺多少。官員也是一樣不可能兩袖清風勒著褲帶去為人民服務,那些只想著怎麼多撈銀子的是貪官會讓大家鄙視,那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只存在於傳說中,在為人民服務讓大家富裕的同時也增加點自己小家的家底,這才是天下絕大多數官員的真心想法也是正確的想法。
劉宗周的話說出來後大家都在思索,只有信王沒有多想因為他以前聽天啟大概說過這方面的考慮,雖然當時說得沒有劉宗周說得這麼細,但是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官員的職務應該跟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