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8部分

間和住房後面廣栽竹、木,既固土又遮陰。住房之後就是田,田與田之間用水溝接通蓄水的池塘保證灌溉。原來的地肯定是什麼形狀的都有,不過可以根據需要重新規整,儘量保證足夠多的田能夠澆到水。實在因為地形的原因成不了水田,也可以做成旱田種玉米、土豆、甘薯等耐旱作物。”

天啟說:“兩條溝之間一村,這溝與溝之間有寬有窄,是不是要重新挖溝?”

徐光啟搖頭說:“因地制宜就好,溝與溝間隔寬的就建成大村,間隔窄的就建成小村。當然太寬了就需要重新挖溝,太窄了就要合併。這樣一來也控制了一個村的人數,小村三到五百人,大村不超過一千人,以最後平整出來的田畝數為準,每人三畝左右為宜不低於兩畝。”

天啟想了想說:“如果增添了人口又怎麼辦?把多餘的人強行遷走?”

徐光啟說:“真多了的話可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去開荒,到時候允許開荒戶幾年不交稅糧就行。”

天啟說:“既然如此就再多想一下看還有什麼缺漏,沒有的話就立即寫個奏表,朕到時候知會政務院,讓信王命當地官府配合。這次朕要以公司的名義來搞這個新型農莊,聽說你這最近來了不少人,替朕問問有沒有人願意到朕的公司裡做事的。”

徐光啟聽了面露難色道:“來的都是原來國子監的學生,覺得科舉沒什麼指望了就想來博學院中學點新東西,再加上聽說皇上每月要投入三萬兩,所以來的人才顯得有些多。不過他們對農活不怎麼熟悉,估計也不會願意去做。”

天啟笑了笑說:“徐大人誤會了,朕不需要幹農活的人,需要的是能理解你們這個規劃的人。趙率教那裡有兩萬人,修房挖溝那是拿手好戲,耕田種地等事更是不在話下。他們連家屬可能有好幾萬,幾年後說不準能發到十萬,朕準備把他們分一半出來沿著運河兩岸安置,就按你們設想的這個新型農莊營造定型。一旦有效果且比老模式好,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徐光啟想了想說:“原來是動嘴啊,那要問一問,估計想要多的人也很難,因為他們遲早都是要去參加科舉做官的,沒名沒份的恐怕沒人願意。就算現在皇上強行要他們去,但也相當於絕了他們的仕途,想得通的應該不多。”

聽徐光啟這樣一說天啟覺得這是個問提,大明現在讀書人的出路好像只有當官這一條,不當官就沒待遇,要想解決好這問題估計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辦好的,因為學而優則仕這一觀點已經深深刻在人心裡。

天啟想了想說:“徐大人可以這樣跟他們說,就說推廣新型農莊是為國為民的大事,同時也是在為朕做事。願意參加進來的監生朕給他報酬不說還給他們時間讀書,並允許他們幾年後參加科考,一旦考上了在任用上朕會優先推薦。做這事的人既是忠君也是愛國愛民,無論是任免官員的都察院還是使用官員的政務院,都會考慮這一點的。”

徐光啟聽了說:“既然如此,那肯定有人願意去,這相當於一邊讀書就一邊掙俸祿了。”

184 泰西文明

見天啟肯定了博學院這幾天做的事。徐光啟感到很欣慰。派人四處徵求意見也還罷了,一大群中外友人連日商議,最後商議出這樣一個方案出來,得到皇帝的首肯也算沒有白費精力。假如真能透過對新型農莊的推廣使百姓不受飢捱餓,那就是功德無量之舉。同時還讓不遠萬里而來的鄧玉函等耶酥會人士有了希望,也算是對他們有了交代。徐光啟本身是大明官員,同時又是受了洗加入了天主教的信徒,兩面都有交代比兩面不討好要好得多。

天啟這時候突然問徐光啟:“徐大人,你開始介紹這幾位都來自泰西,這泰西是個國家還是一個地方?”

徐光啟微笑著說:“這個說法很多,有的說古書上就有記載極西之國為泰西,還有種說法是泰西一詞是二十年前才有的,具體誰對有待考證。”接著就原原本本給天啟講了他所知道的泰西由來。

從徐光啟的話中天啟知道最早一批來大明的傳教士並不是鄧玉函他們,而好像是郭居靜和利瑪竇等人。利瑪竇初來大明傳教時被官府發現,後來據說萬曆皇帝都知道了,於是就問他是哪裡來的來大明想幹什麼等話。利瑪竇很謙卑地給萬曆皇帝上書,說自己是來自大西洋邊的臣屬之國,在萬里之外就感受到大明皇帝的威嚴氣勢,特前來聆聽教誨並希望今後能與大明長期互通往來。

其實利瑪竇這話是相當不要臉的一句話,因為他的國家並沒有給大明獻過臣服的國書,他私自就替自己國家的國王作主,把自己的國家變成了